约死群背后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网络舆情监测

约死群背后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网络舆情监测
11/11/2021 No Comments 舆情行业新闻 admin

一、 事件概述

近日,一则“儿子自杀后父亲卧底约死群救人”的话题得到大众的关注,“约死群”这一吊诡的事物也又一次走入到舆论关注的视野当中。令大众感到惊异的是,这些在常人看来并无异样的青少年竟会集体选择如此果决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这其中,约死群这一处在主流网络社会最边缘的事物,一方面成为这些青少年隔离现实生活、强化死亡信心的堡垒,另一方面又成为将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投射在心理上、并进行不断放大的极化器。在为“求死者”提供自杀途径上多重保证和支持的同时,“约死群”受到的过量舆论关注也掩盖了心理健康、现实环境等更根本的因素,更难以暴露宏观微观上多种潜在的风险。

二、 隔离现实生活


自杀流程详解搁置怀疑对于自杀念头尚未坚定的青少年而言,初次接触“约死群”的体验提供了一个该种观念的单一接收源头,能够逐渐强化起结束生命的决心。“约死群”当中往往有对于自杀行为的多种准备,细节到操作层面的准备流程排除了新成员对于观念的怀疑,能够在认知层面上确立起自杀想法的正当性。通过长时间对于具体操作流程的浸入,新成员逐渐将对于自杀厌世观点的合理怀疑搁置、排除,将厌世心理的合理性置于默认的地位。疏离日常生活创造时空条件“约死群”这一事物在内部呈现出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排斥,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群内成员的悲观情绪抵抗和外界的交流,还意味着对于任一个单一的成员而言,在群聊内部的讨论和计划很少会越过网络的虚拟保护,表露给现实熟识的家人和朋友。这种表露行为可能带来外界的强烈不理解、甚至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在很大程度上封锁了这些困境中的青少年寻求帮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有意无意疏离,“约死群”为这些青少年创造出一片孤立的时空环境,能够让负面的悲观情绪在隔离外界干预的情况下持续发酵。封闭性群体讨论极化负面情绪相较于上述两点更为孤立的看法,“约死群”对于自杀行为的不当鼓励更加来自于在其中的群体性讨论。隐藏在互联网世界的阴暗角落当中,“约死群”形成了高度封闭的内部生态,外部人员很难得知这一事物的存在,内部人员也极少泄露群内的讨论信息,这样的封闭性统一管制了群成员有关自杀的信息来源,单一的信息渠道使得群体情绪逐渐开始酝酿。在另一层面上,群内成员讨论这一行为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情感不断累积的过程,处在低落中的青少年往往依靠证明自己更为绝望而取得群体的认同,虽然隔着虚拟的网络但仍然可以强烈感觉到极不恰当的攀比情绪,这使得自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不单单来自于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三、 映射现实生活

现实社会压力入侵个人生活虽然“约死群”形成了隔离现实的封闭态势,但是在每一个成员的微观角度上却也同时存在着对于现实和日常生活的映射。媒体报道的劝生者经历中提到,约死群中的青少年往往并非无病呻吟,他们中的大多数遭受中度以上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困扰,还有女孩子被骗拍裸照遭威胁、有学生被长期勒索、有孩子因压力寻求帮助被父母忽视、有年轻人欠下网贷难以偿还等等现实的复杂情况。现实的压力和心理的问题侵入之下,这里的讨论和聊天仿佛确实有人能够理解、倾听自身的痛苦,“约死群”成为了艰难现实生活的一幅扭曲镜像。
家人朋友轻视微观个人感受这些困境当中的青少年将现实情况向“约死群”中的投射并不仅仅局限于现实压力,而更多是现实压力得不到正面的认可和积极疏导的压抑情绪。当前的社会文化当中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同度极低, 向外界倾诉心理压力寻求帮助的行为往往会被认为是软弱的行为,甚至被外界贴上逃避困难的标签。这样的普遍社会文化环境之下,“约死群”中的成员怀着共同的情绪进行沟通,形成了类似家人一般的亲近感受,更进一步确立了彼此之间共同观念的正当性。
不良文化价值观成极化放大器在上述要点之外,“约死群”当中还存在当前大量不良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暗黑漫画、暗黑动漫成为当中的常见话题,丧文化和悲观主义的情绪蔓延更是以这些文化作品作为载体,不断侵蚀群中青少年本就不甚稳定的精神状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多种文化载体往往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杀倾向真正的来源是疏忽的家庭教育和人际关系、复杂沉重的现实社会压力、以及制度化援助的大规模缺失。不良文化载体作为此类负面情绪的唯一出口,往往也只能起到情绪放大器这一作用,无法在根源上左右青少年的生活信心,也更不应该成为舆论关注和媒体报道中的替罪羊。

四、 制度化援助缺失与劝生者入场

制度化心理援助的发展滞后,我国的心理健康制度化援助滞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频 繁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当中制度性援助却依然不见踪影,显示这制 度性援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对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随着愈发 复杂的社会生活个人感触而言,制度化的心理援助力量显得力不从心。目前的援助目标更加注重于灾后援助、创伤人群援助和确诊心理疾病 患者的援助当中。而这样的发展方向恰恰忽视了本文所重视的一类人 群,他们或许已经遭受心理疾病的困扰,但是却因为社会观念的阻挠 无法进行正规治疗和干预。
劝生者角色的入场局限性,制度化援助失效之后,劝生者这一角色开始出现在“约死群”当中,填补着这一专业要求和技巧要求都极高的功能缺失。诚然,劝生者们的故事往往足够动人,在数年的时间当中能够深刻帮助到数十人的青少年。但是劝生者的行为往往来自个人自发行动,一方面难以进行范围更加广的覆盖、难以进行规模化的时间和金钱投入进行该种问题的专门解决。另一方面劝生者个人身份和劝导方法也可能在某些时刻造成负面的影响。劝生者往往是自杀青少年的父母,难以不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在劝导过程当中要求青少年更多考虑父母的感受。但是在这一情况当中,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使得这样的话语和劝导方式可能完全失效,甚至造成目标青少年的进一步反感。

五、 宏观层面隐患

自杀行为游戏化演变,从“约死群”这一现象的特性出发,青少年自杀行为的模式和游戏性的“蓝鲸游戏”有着高度的相似,恐出现向着自杀行为游戏化演变的趋势。这二者都具有对于外界的高度封闭性,仅仅在极小群体的青少年当中传播,而且会出现结伴实施自杀行为的现象;甚至于,当前“约死群”当中也存在青少年比拼绝望的沟通,有着较大可能性出现自杀行为的游戏化演变。
群体性自杀行为,从社会角度来看,群体性的自杀行为可能会出现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大风险。此类事件一旦上网见报,势必形成巨大的社会讨论,对于有类似想法的青少年而言将成为一种可以模仿的前例,甚至可能吸引其他尚未坚定自杀念头青少年的追捧;而在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于青少年的关爱和对于“约死群”及类似事物的不了解,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涉稳风险,甚至出现认为存在邪教组织等恐慌情况发生。
后续社会舆论风波,在多起在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当中,网络舆论的讨论都引发了轩然大波,成都四十九中事件更是牵涉到境外势力的干预,舆论场中一度风云诡谲。可以预见的是,由于“约死群”何其相似事物而发生的在校学生自杀事件,将极大增加社会舆论的整体稳定风险,一旦事件再次陷入扑朔迷离当中,恐形成再一次的舆论浪潮席卷。

六、 微观角度风险

“约死”行为遭到胁迫危险上文中提到,“约死”的行为受到“约死群”内成员互动的深刻 影响,在部分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同行者反悔却遭到胁迫的情况。而 在另一方面,部分心理变态的潜在犯罪者也可能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 对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进行引诱后杀害,2017 年日本就曾经出现所谓的“自杀猎人”,在数月内里连续诱骗杀害 9 人。
线下约见滋生大量危险,“约死”这一行为直接涉及到网友的线下见面,这就将很多并不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的风险问题牵涉了进来,可能有不法分子伪装成同行自杀者,骗取青少年钱财、甚至利用青少年的绝望进行更多潜在的违法犯罪活动。

七、 结语

“约死群”走进大众视野之后,不仅仅应该将青少年生命的逝去单单归结在群聊危害和文化侵扰当中,更应该考虑到现实压力、心理健康、疏导渠道等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但是对于相关的多重后续风险, 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员,进行多项事前的预防,方能够更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