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子举报前婆婆吃空饷事件为例分析舆论监督现状及带来的困境

以女子举报前婆婆吃空饷事件为例分析舆论监督现状及带来的困境
01/05/2022 No Comments 舆情行业新闻 admin

一、事件脉络

12月 8 日,网民刘银月在社交平台实名举报前婆婆吃空饷,称前婆婆夏雪华系银行员工,不上班月月领工资,有 8 套房产,巨额财产来历不明!15日,农发行河南分行回应称:被举报的夏雪华“常年不上班吃空饷”问题不属实,但核查发现夏雪华存在请假天数较多,以及旷工、迟到、早退等现象。随后,刘银月发录音驳斥:“自己查自己?仅仅只是迟到?早退?旷工?”
16日,女子举报前婆婆常年吃空饷继续发酵,该女子晒出前夫家奔驰、宝马车以及劳力士腕表、商铺等。同日,河南省分公司纪检部门工作人员称,已关注到刘银月实名举报前婆婆夏某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吃空饷”一事,目前,该部门正在调查夏某某丈夫李某某。
17日,央广网评论事件称:银行对举报的回应速度很快,但内容语焉不详,且有回避关键问题、玩弄文字游戏的味道,难以令人满意。
根据深圳星光数据监测,自 2021 年 12 月 8 日 0 至 2021 年 12 月 17 日 14 时,网络关于该事件传播信息量为 119475 条,该事件在新浪微博平台保持高热度传播。

二、传播情况

(一)信息走势分析
从舆情趋势图可以看出,事件在 15 日前都处于低位运行,15 日 19 时在当地农发行回应后,热度迅速上升,舆论对回应极度不满意。后续舆情呈现波动式发展,央广网、人民网评论推动舆情持续发酵。研判事件短时间内难以降温。

(二)信息来源分布
从信息来源分布来看,新浪微博为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产生舆情量占比为 52.54%;其次是新闻平台,占比 31.45%;新闻客户端(APP)平台占比 6.91%;短视频平台占比 3.80%;贴吧、论坛、报刊等平台均也产生了一定舆情数据,占比较小。

(三)传播地域
从信息传播地域分布图来看,该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热议,北京地区网民声量最高,其次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对该事件保持了较高关注度。

三、舆论场

(一)媒体报道

事件发生后,舆论关注度极高,媒体方多以事件通报为主,环球时报《“女子举报前婆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中国农发行河南分行回应》、人民日报农发行河南分行称“前婆婆吃空饷不实”,举报人发录音驳斥》、中新网《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回应“银行职工吃空饷”实名举报:不属实》等。部分媒体发布评论性文章,如:央广网《前婆婆吃空饷”调查语焉不详,仅银行自查自纠不行》

  银行对举报的回应速度很快,但内容语焉不详,且有回避关键问题、玩弄文字游戏的味道,难以令人满意。“请假天数较多”,究竟是多少天?“旷工、迟到、早退”等问题,其频次又是多少,是否符合规章制度?这些违规行为叠加起来,跟“吃空饷”又有啥区别?这些问题如果发生在普通员工身上,已触碰依法辞退的标准红线,为何夏雪华却安全无虞?显然,“吃空饷”问题并未明朗,调查结论难以服众,需要进一步公布相关细节,用详实可靠的证据回应实名举报。

  不放过一个违法乱纪之人,也不冤枉一个遵纪守法之人,我们要牢牢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弘扬社会正气、文明新风。无论是谁,不管有多大权力,有多大影响力,只要触犯党纪国法,就要敢于亮剑,一查到底,坚决惩处。

人民网《女子举报前婆婆,期待一个真相》至目前,围绕相关问题,还没有权威的调查结论。举报人反映的问题,属实与否,都有赖于全面、详实、权威的调查。倘若事实确凿,理应依法依规处理;倘若存有夸大或诬陷,也应该还给当事人以清白,更不能纵容举报者。事实面前,没人能随口扯谎子、随意钻空子、随便扣帽子。面对问题,需要有动真碰硬、依法应对的勇气。当前,舆论对这一事件保持着一定关注度,要谨防在悄无声息中“凉了”。何时查个水落石出,我们拭目以待!

极目新闻《女子举报前婆婆吃空饷 银行回应理当翔实一些》举报前婆婆有违规行为,在不少人眼中,这应该是实锤了。毕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过,这么亲密的关系,对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了解得可比外人多得多。然而,银行对吃空饷的问题,只是说存在请假天数较多,以及有旷工、迟到、早退等现象。面对银行的回应,15 日晚,举报人刘银月又放出了一段录音。录音中,银行保安表示“夏某某天天都没来过”。再加上此前媒体采访该支行时,有作人员称“话题敏感,问她本人”。这么看来,银行的回应只能算是一笔带过,让人觉得谜团不仅没有解开,疑虑反而更多了。海报时评《女子举报前婆婆吃空饷“不属实”?什么是“吃空饷”得砸实》夏雪华所在的农业发展银行为政策性银行,具有公法人的性质,公众对该单位显然有监督的权利。而依据 2016 年人社部关于防治“吃空饷”的相关意见,因请假、因公外出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或旷工等原因,按规定单位应当与其终止人事关系,但仍在原单位领取工资、津贴补贴的,属于“吃空饷”行为。夏雪华请假天数较多,多到什么程度?旷工、迟到、早退,又是什么程度?银行不能简单略过,而是应该给出翔实数据。在刘银月放出的录音中,银行保安表示“夏雪华天天都没来过”,这些都需要银行一一核实,给出答案。

必须强调,目前很多信息都来自刘银月的单方信源,不能完全采信,但所涉疑点,尤其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相关各方应该给出明确答案。“吃空饷”“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背后可能牵扯的是腐败,有没有的前提是认真查一查,对此,公众有理由期待一份权威通报。

(二)网民观点

  网民在多个平台就事件进行激烈讨论,仅是新浪微博平台就产生了#女子举报前婆婆巨额财产来历不明#、#农发行周口分行回应女子举报前婆婆#、#女子发录音驳斥前婆婆吃空饷不实#、#央广网评女子实名举报前婆婆#等多个微博热搜,综合梳理网民评论,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质疑该女子前公公关系网强大,要求彻查:“行了行了,这前公公,前老公,前小姑子小叔子的所有关系网都到位了”“一看就是应付,前公公关系网也够强大啊!”“被保护了?都说了公公是某单位领导 要是政府单位 怎么不去查”“重点不在她前婆婆,重点是她前公公,这个公公可能有在当地一手遮天的样子。”

二是认为官方通报避重就轻,有偏袒之意:“调查的能不能走点心,能不能服大众啊,说的有点官方啊,怎么看都像袒护那个恶婆婆”“请假天数较多,旷工迟到早退,好文采好文采,以后来单位拉个屎也算是来过了”“对实名举报的回应就这??当别人是傻子吗?至少要针对举报内容列个一二三四一项一项说清楚啊,这写的啥玩意,糊弄文学吗?自己写的东西你们自己信吗”。

三是认为惩处力度过低,难以服众:“就严重警告?扣罚绩效?几个钱?不痛不痒”“请假二十天也是请假,就扣绩效也算是惩罚吗”“银行工作有些人很忙,有些人却闲的很,这样的惩处让别人怎么想?”“恶的婆婆一家继续高官厚禄,受骗的媳妇不能翻身,那公平正义就成了无稽之谈了。”“就这?就这惩罚?”

  四是关注实名举报后续进展,呼吁上级部门跟进调查:“这种实名举报后,到底是哪个部门要继续查”“向上级纪委监察部门举报啊,别向他们自己人举报。”“要查就找中央下来查,别让河南省内的人去查那样的话,你啥也查不出来,他一手遮天,说不定查到最后还是刘银月的错了呢”“得让外部的,外地的人来查吧”“应该由银监会查 自己怎么可能打自己”。

  五是认为社会普遍官官相护,贪污腐败严重:“感觉权势要遮天蔽日啊!!!必须严查到底!”“官官相护何时了,花落知多少。”“这要查下去贪官层层叠叠的”“法制社会,高端玩家能让普通人比死亡还绝望”“这种地方上,县级市这些贪污腐败的情况尤为严重”“不是说反腐要常态化?硬骨头就不啃了?”

  六是涉及部分地域黑言论:“还记得上个月的安阳王吗?这次又是河南” “天下乌鸦一般黑,河南特别黑,举报也翻不起什么风浪的。谁去调查?调查者自己都是一样贪腐”“自己查自己。河南国企烂的一塌糊涂”“河南啊,偷井盖的地方”“不过这事发生在我们那倒是一点都不稀奇,烂到了骨子里”。

  七是聚焦婆媳、婚姻等家庭关系:“谢谢你的出面,让更多人看到了结婚的风险,以后更加谨慎。”“婚姻契约化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之下的一个必然产物。”“媳妇、婆婆都不是好人,儿子更不用说了”。

四、舆论监督分析

本篇仅以此次事件分析现阶段下舆论监督的现状以及舆情监督给官造成的困境,助力官方研判应对:

现状:

(一)监督渠道开放,助力事件发展

与传统纸媒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隐匿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给网民提供了很好的发声渠道,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不再是由媒体第一时间报道,而是网民通过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披露。和多起维权事件类似,此事件中女子通过微博发布实名举报视频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舆论聚集为女子发声,推动话题持续走高。

(二)监督主体异质,监督向度更为全面

从舆论个体来看,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话语权的下放和公民监督意识的觉醒,从梳理以往新闻案例中不难发现,有粉丝举报明星私生活不检点,小三举报官员腐败,也有路人拍下政府官员粗暴执法等,人人拥有麦克风下人人成为监督主体。从媒介主体来看,人民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纷纷介入评论“期待一个真相”与民间舆论场“要求彻查”遥相呼应,让社会监督向度更为全面。

(三)监督反馈迅速,舆论倒逼势头较猛

实名举报一事在舆论看来,其反映内容可信度较高,一旦涉及高敏词汇,网民就会在短时间内快速集聚围观,并企图架起“舆论高墙”逼迫责任相关方快速回应,从严处置。一旦处置不符合网民诉求,舆论会启动二次倒逼机制,并对处置方进行质疑,指责官方包庇。此次事件中,央媒下场评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舆论倒逼势头。

困境:

(一)众声喧哗,干扰议题深入

随着事件发展,网民关注度逐渐偏移。不少网民开始质疑“前公婆”身为国企员工,如何在计划生育严格执行一胎政策时拥有二胎,质疑有关部门在早期就已存不作为情况,还有网民开始探讨婆媳、婚姻关系、真假离婚、炒房子等多个问题,并对“女子前婆婆”进行个性化解读。舆论场声音纷杂,主导议题难以深入,同时衍生问题引发的多部门风险需高度警惕。

(二)监督过度,正常秩序受影响

在重大敏感事件下常见舆论绑架现象,舆论的高度监督导致网民把个人诉求当成了“人民的名义”,把网络舆论当成是“批判的武器”,企图挟持舆论干扰司法判案,媒介审判也逐渐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消极力量。此事件发展也呈现出网民高度关注、舆论监督过度的态势,后续政府部门的介入需注意防范。

(三)政府公信力下降,陷入“塔西佗陷阱”

央广网评论称需对违规者要敢于亮剑。但从当前舆情形势来看,舆情发展至今暂未有政府部门介入调查。本篇以为警方、纪检等部门后期介入已处劣势,舆论聚焦点众多,舆情应对压力极大,一旦处置不当对官方公信将造成极大损害。此外,舆论对当地负面印象颇深,在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中,政务的失误与纰漏极易被无限放大,政府形象易陷入“塔西佗陷阱”风险。

五、总结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各地纪委监委都在不断强化信访举报工作,以提升信访举报件办理质效来引导群众通过正规渠道向纪检监察机关实名反映问题,但整体效果不显。网络上实名举报事件频发,或有居心不良者为博关注度,但信访反馈迟缓、网络维权成功率高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利益主体群起效仿。回归该事件,女子实名举报“前婆婆吃空饷”一事,地方回应已在舆论中形成了刻板印象。因此,政府部门后期介入时需警惕舆论的不成熟和非理性化,把握“时”、“效”和“度”,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此外,如何引导群众依法信访、理性举报,需要当地重视。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