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舆情
西安舆情监测系统 西安舆情监测公司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监测时间:2022 年 4 月 8 日 0 时-4 月 20 日 10 时
关键词:知网 中科院 停用
一、舆情概述
2022 年 4 月 8 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称,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CNKI 数据库出版商)暂停中科院对CNKI 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即日起,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下载。一时间,“网传中科院停用知网数据库”的话题相继登上知乎热榜、微博热搜榜。事情发生之后,一直保持较高热度,各大媒体纷纷下场评论,舆论持续发酵。
据数据监测显示,截至监测期结束,现网络关于“中科院停用知网”事件的传播量为 128451 篇。其中微博平台 58806 篇,网媒平台 33054 篇,论坛平台 18380 篇,APP 平台 10152 条,短视频平台 5508条,微信平台 2382 条,其他平台分布数量较少。微博平台成为该事件传播主要平台。
二、传播趋势
图 1 舆情信息走势图
从舆情趋势图可以看出,此次事件呈单波峰传播趋势。4 月 8 日,中科院发布相关信息之后并未立刻引发舆论关注,4 月 15 日,随着知乎话题“网传中国科学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停用知网 CNKI 数据库,真实情况如何?
你是否觉得其费用过高?”的出现,相关信息迅速增加。4 月 18 日,随着中科院发布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以及知网回应等消息的传播,舆情在该日 达到峰值,随后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一定数量。根据事件性质预判,近期仍会 存在一定数量信息传播。
三、舆论关注
(一)媒体报道
由于该事件涉及知识付费、资本垄断、科研环境等多个敏感因素,且知 网价格问题积弊已久,故此次中科院停用知网事件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据统计,参与报道的各级媒体多达 814 家。除却常规事实性报道之外,人民日报、侠客岛、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下场评论。
4 月 18 日,@人民日报 微博发表评论:中科院因不堪近千万续订费停用知网,再次将知网抛上火山口。知识无价,收费有据,但一种商业模式屡 屡冲撞公共利益,频频敲打世道人心,乃至不时打法律擦边球,确有反思必 要。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关系,该有个说法了!
侠客岛《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网凭啥这么牛气?》指出,知网不是学术 论文的创造者,高昂收费是否匹配它作为集纳平台的角色?账目是否该算得 更清楚?何不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赚的是哪个环节的钱,而非一纸要价开出去, 爱买不买悉听尊便?高校等采购方也该“算大账、算总账”,不妨尝试“拼单”“团购”。政府部门可探索“集采”“补贴”。但归根到底,知网应合理定价,别做霸王生意。降低学术资源使用成本,为用户提供便利,让中国 学术研究加速前进,岂非更有意义?
半月谈《知网的“霸道”收费逻辑,该有一个说法了!》指出:作为一个知识的基础设施与公益平台,知网应该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公益属性。面对知网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争议,以及对中国科研学术形成的负面影响,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不能等闲视之。
经济日报《知网知否?作者授权应当有》指出,知网近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公众怀疑它“薅作者羊毛,织自己棉袄”,还在于社会普遍认为知识产权的应有之义是用保护推动创新。应鼓励授权方面的有益探索,避免有人 借保护知识产权之名阻碍创新。
光明网《是时候让知网感受来自市场淘汰的力量》指出,学术资源理应分享与共享,这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普遍共识。北大和清华能够互选本科课程、 互认学分就是这一共识的最基础实践。对这一共识更深次的实践,则是在某一地域内,形成制度化机制,来保障任何形式的学术活动不再受校际限制, 学术参与者可以在此机制下自由地、有保障地、受尊重地获取任何学术资源, 互通有无。当然,在这样的机制下,也需承担符合市场规律的使用成本。
综合来看,媒体对于此次事件关注度较高,评论内容涉及广泛,既有对知识付费的讨论,也有关于知识分享途径的探讨,亦有对学术资源管理的建议,但无论是哪方面的内容,媒体对于此次事件中知网高收费普遍保持指责、 不满态度。
(二)网民观点
此次事件发生之后,也引发了舆论的热烈讨论。微博、知乎、今日头条 等平台出现多个热点话题。其中,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近 7 亿,讨论量 2.8 万。部分热点话题如下:
序号 话题 阅读量 讨论量 | |||
1 | #网传中科院停用知网# | 2.2 亿 | 9305 |
2 | #人民日报评知网事件# | 1.7 亿 | 4278 |
3 | #知网涨价是否伤害了科研环境# | 1.4 亿 | 5907 |
4 | #知识分享不是垄断生意# | 5705.6 万 | 5839 |
5 | #知网称将继续向中科院提供正常服务# | 5685 万 | 1355 |
6 | #知网蛮横定价扼杀学术活力# | 726.2 万 | 925 |
7 | #知网是否涉及行业垄断# | 588.9 万 | 571 |
8 | #维权教授称知网至今并无实质性措施# | 269.7 万 | 265 |
9 | #如何看待知网把学术做成生意# | 192.9 万 | 118 |
10 | #知网能找回建立时的初衷吗# | 157.6 万 | 88 |
通过对网民评论进行梳理发现,网络上舆论关注话题主要表现在中科院停用知网事件本身、知网是否存在垄断、知网对于高校学术科研影响等方面。
舆论关注中科院停用知网事件,表示知网价高已属沉疴顽疾,希望有新的替代平台。一是对于知网收费高表示不满。如“会员费太高啦”“吸的都是学者的血”“知识成了一些人的吸血工具”;二是为改善知网价格问题建言献策,有舆论希望由中科院牵头重新构建一个。如“支持中科院牵头重新搞一个”“大家在知网查重之后,把自己的论文传到新的软件,之前有论文的也把论文发到新的软件,给知网培养一个对手,价格自然就下来了”;三是关注后续动态,如“中科院不买 CNKI 是小事,估计中科院的大招是中科院系统人员所发论文不授权CNKI 收录才是杀手锏”;四是支持知网收费标准,如“像数据库维护这些都是需要设备的,还要人员维护,开支,支付费用是应该的”。
舆论认为知网存在市场垄断,猜测其背后势力,呼吁国家管控。一是认为知网存在市场垄断,表示知识不应有资本掌控。如“知网百分百属于行业垄断,垄断不垄断的判断标准不是它有几个竞争对手,而是它的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大于 50%就是事实上的垄断”;二是关注知识垄断带来的危害, 如“知识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会导致公共资源受损,使得知识无法广泛传播,从而形成知识垄断”;三是猜测知网背后势力,部分舆论认为知网属于外资企业,希望有关部门严查,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现在知网是外资企业。一个国家建立的公益企业,怎么成为了外资向我们知识界吸血的工 具?不知道敢不敢查一下”;四是对于国家有关部门在此事中的不作为表示不满,认为未履行自身职责。如“本来就是垄断,某些部门还不是装聋作哑, 装瞎看不见”“天天都说知网,问题要有人管啊”。
舆论表示知网高昂定价不利于学术环境,但部分高校或单位有助长风气之嫌。一是认为知网阻碍了研究成果的分享,如“发论文本来就是为了更广泛的分享研究成果,知网高价就是在阻碍这个事”“构建健康的学术环境刻不容缓”;二是与国外产品进行对比,表示科研学术成果理应共享。如“平时都是看英文的,researchgate 和 webscience 都是免费的,不知道为什么知网竟然还收钱,科研学术成果应该是共享开放的,不应该谋取利益”;三是认为部分单位或高校以知网发论文为考核标准,有助长风气之嫌。如“现在很多单位评职称发的论文有要求必须知网收录”。
四、涉知网典型负面事件
(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
2020 年 8 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中国知网未经本人同意,擅自转载其 160 多篇文章,且自己下载时需要收费等原因起诉知网。最终,赵德馨全部胜诉,共获赔 70 多万元。知网败诉后,将赵教授的论文全部下架并不再收录他的文章。在此次中科院停 用事件之后,赵德馨教授再发声:知网道歉了但没有实质行动。
(二)知网多次对高校涨价
近 10 年间,至少有 6 所高校公开表示对知网的涨价行为“不堪重负”。
2013 年,知网对云南大学的报价从 40 万涨到 70 万;2016 年,武汉理工大学服务费 6 年涨幅 20%,宣布暂停使用知网;同年,北京大学因知网涨价离谱,超出图书馆预算限额而发布停用公告。
五、综合分析
近年来,中国知网一直深陷舆论风波中难以自拔。无论是 2020 年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起诉事件,还是此次中科院停用知网事件,暴露出 来的都是知网只为牟利,把学术当做生意的诸多问题,完全背弃了建立之初 的公益性质。多起事件的发生以及近年不断高涨的价格现实已经触碰了大众的底线,负面舆情的发生实属必然。综合目前舆论现状来看,可从以下几个 方面展开分析。
从市场层面来看,一是知识垄断局面已然形成。知网的建立初衷原为让学子们获取知识,打破学术围墙,以此推动教育发展,但是目前拥有资源优势的知网不再以知识传播为导向,而是利用一家独大的地位进行资源垄断、学术霸权,让高校和科研单位叫苦不迭。此种局面的形成,不论是对高校师生知识获取、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还是数据库市场的健康均衡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沉重代价。二是外资控股引发猜测。在多起事件发生之后,知网都未有所改变,甚至敢公然报复起诉者。企业的异常强大让舆论开 始关注背后势力。从舆论场反馈来看,网民对于外资的成分表示不满,认为 将如此重要的知识传播主动权掌握在外资企业手里,发展局面将会陷入被动, 同时也会对国内知识产权市场发展信心造成一定打击。
从学术层面来看,一是损害知识工作者权益。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学术期刊平台,知网为高校师生以及科研院所人员提供了资源帮助,但是让人无 法承受的价格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对知识共享进程造成一定阻碍,其运营模式 不但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用户,还损害了知识工作者的权益。二是学术环 境或遭破坏。在此次事件中,舆论中希望建立知网竞争对手或替代产品的声 音高涨,甚至央媒下场呼吁“作为学术产品主要生产方的各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要做的就是联合起来,打破来自知网的学术资源垄断”。此类言论的存在,或许会使深受知网荼毒的高校和学生联合,形成对知网的维权和控 诉,涉稳风险凸显。同时,如若高校在短期内停用知网,学生获取信息渠道 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品,学术研究成果或将出现缺口。 从国家监管层面来看,一是舆论不满监管部门不作为。从舆论反馈来看,网民对于有关部门不履行监督职责、不处理肆意涨价行为表示严重不满,认为有关部门装聋作哑,任由外资“作恶”知识界。此种言论的存在,或许会将舆论对于知网的不满延伸至有关部门,存在舆情延烧风险。二是长期缺乏监管恐会造成知识市场发展畸形。虽然目前知网高价现状的出现不能完全说是部门监管缺位造成,但是长期缺乏监管,势必会使相关企业有恃无恐,愈 演愈烈,从而导致此类现象泛滥,知识市场发展畸形。
六、总结
综合来看,此次中科院停用知网事件作为一个窗口,使舆论多年来对于知网的不满集中爆发。舆论聚焦经营模式、建立初心、学术影响,但无论是对知网商业模式的讨论,还是公益性质的强调,都说明知网的行为已经阻碍了知识共享,同时,“知网怪圈”已然存在。除了以标准化的法务程序来规避,还需引入更多竞争者,搭建“学术论文”网络传播的多平台、多通道, 当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前置保障,当知网违规操作打擦边球的空间被挤压, 甚至当有了更多的“知网”,所谓“知网怪圈”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