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实验室爆燃致一名博士生受伤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与启示

中南大学实验室爆燃致一名博士生受伤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与启示
05/06/2022 No Comments 舆情行业新闻 admin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数据时间范围:2022 年 4 月 20 日 21 时—2022 年 4 月 28 日 12 时
关键词:(中南大学 实验室 事故)(中南大学 爆炸)(中南大学 爆燃)

一、舆情发展概述 4月20日,中南大学一实验室发生事故致一名博士生受伤,随后该事件传播至网络空间。21日0点5分知乎平台出现“如何看待4月20日中南大学材料院发生爆炸?”问题,形成首次舆论聚焦。4月23日,微博平台形成话题标签#中南大学 爆炸#,进一步推进舆情发酵(截至4月28日,该话题的阅读量达到5104.5 万,讨论量5.2万次)。

4月25日,微博用户@Once_slowly的一条关于此事的微博(后该微博成为此事的最热帖,4月26日至4月28日期间,该微博的转发量超过4.5万),该微博引用了4月20日知乎平台关于此事问答的爆料类回答内容截图,迅速在当日形成小范围转发。

4月26日,极目新闻率先对此事进行报道称,近日网传中南大学一实验室发生事故,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博士生在事故中受伤,身体大面积烧伤,引发关注。记者采访获悉,此事属实。极目新闻还在微博客户端建立话题#中南大学实验室事故一博士生烧伤#,媒体的报道将该事件推进公众视野,舆情达到第一次峰值。

4月27日,中南大学官方微博针对此事进行情况通报称,20日10时,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生一起爆燃事故,一名博士研究生受伤。学校第一时间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救治,目前该生病情稳中趋好。学校已启动事故调查,将根据最终调查结果严肃处理。该通报引发网民和媒体关注,知乎、新浪微博、百度等平台热榜均出现事件相关话题,讨论热度让该舆情达到第二次峰值。

二、舆情传播数据基本面描述
(一)舆情传播走势情况
综合来看,从4月20日事发至今(4月28日)事件传播数据总量达到43874条。事件形成的舆情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发酵期(4月21日至4月25日)、快速发展期至爆发期(4月26日至4月27日)、暂时衰退平稳期(4月28日)。

(二)舆情传播媒介分布

从舆情分布情况看,微博是主要传播平台,共 41062 条(占比 93.59%),其次是网媒 1121 条(占比 2.56%)、微信 697 条(占比 1.59%)、APP513 条(占比 1.17%)、短视频 215 条(占比 0.49%)、论坛 165 条(占比 0.38%)、贴吧 71 条(占比 0.16%)、网络视频 16 条(占比 0.04%)、其他 14 条(占比 0.03%)。

(三)舆情调性情况
在事件发展进程中,共监测到正面信息 37 条(占比 0.08%),负面信息32250 条(占比 73.51%),中性信息 11587 条(占比 26.41%),负面信息占据比例最大。

三、舆论焦点内容梳理分析

从该舆情形成讨论的主要内容来看,关注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的讨论;二是对于此次事件中中南大学的校方处置的舆论争议和质疑;三是延伸到生物化学物理材料专业学习的艰辛;四是其他方面声音。

(一)舆论质问高校实验室教育安全问题如何落实保障
今日头条用户“是徐同学哦”发布文章《中南大学一博士在实验时发生意外,为何高校总是实验室事故频发?》受到舆论共鸣。该文章称“在惋惜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为何高校实验室总是事故频发?这样的事故早已不是个例,为何始终不能杜绝?如何才能优化高校实验室管理,为大量搞实验实验研究的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呢?”极目新闻发表评论文章称,事实上,关于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主管部门和高校普遍都有很完整,很细致的规范,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责任旁落,管理制度虚设,安全教育不到位,保障体系不完备,可以说从上到下的所有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隐患。所有安全事故看似意外偶然,其实背后都隐藏着日积月累的必然性。

(二)校方对于事件的回应滞后和部分回应细节内容,引发舆论反感和吐槽
从舆论反应看,校方以及多个涉事相关主体在该事件中的表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次生灾害。

其一,该事件发生于4月20日,校方于4月27日公开通报,长达一周的回复周期引发多数舆论的反感,并形成多方面的质疑声音,如“迫于舆论压力的回应”“压热搜,捂盖子”“保护学校和老师声誉,不关心学生”等等;

其二,在极目新闻4月26日的报道文章《网传中南大学实验室发生事故一博士生烧伤,校方派专人负责照顾》中提及“26日上午,记者就此事致电中南大学宣传部,工作人员称不清楚实验室事故一事。”被舆论解读为“校方态度存在问题,学校发生这么大的事故,居然不知道”,舆论形成反感情绪;

其三,校方在27日的通报中指出“该生病情稳重趋好”被质疑存在表述不妥的问题,并称与网传该生的伤情诊断单以及“该生病情严重,右眼球或损害”言论等信息相悖。

(三)衍生到生化环材专业学习环境和舆论认知的讨论
根据往期高校实验室事故类舆论要点来看,舆论多会说到高校生化环材专业的讨论。本次舆情事件也不例外,典型的舆论声音如“高三的小朋友们,再说一次,生化环材碰都不要碰,能跑就跑。”“生化环材在现在这种环境下出一个博士生本来就很不容易,更多的是中途就转专业了,更何况泛生化环材类实验型专业,每年都会有数不清校园事故。”“很多人瞧不起传统行业,但是没有基础学科的建设,新兴学科必然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限制,但愿各位生化环材的科研人员都能平安健康”“太难了太难了,生化环材搞科研太难了,明知有毒有害也不得不做,明知致不孕不育戴上口罩手套也得上。”“生化环材研究生真的是最廉价的劳动力,每天接触的都是些有毒有害试剂,却连保险都没有,进ICU躺着了还被用‘稳中趋好’形容。”等等。

(四)其他方面声音
部分舆论对于事故中受伤学生的遭遇表示同情,期待学校能够给出一个详细的事故调查结果,并希望校方能够回答:
1.此次事故起因及事件经过情况如何;
2.是否存在网传将实验室改为会议室,让学生在其他建筑改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的现象;
3.网传受伤学生导师称完全不知情,学院和学校是否就此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何;
4.受害学生安抚以及后续赔偿事宜;
5.后续如何改善以确保学生实验安全,这五个方面的舆论疑惑之处。

四、后续风险研判

(一)涉事学校方面,可能会再次陷入声誉风险
目前,该校已经陷入声誉风险,主要因素是校方的舆情回应时间滞后、部分回应表述不当引发舆论反感、网传受伤学生导师存在不妥做法等等。通过内容和事实综合研判,还有两方面的因素可能导致该校持续陷入声誉风险。
一是或许存在媒体或网民挖掘学校过去关于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发言。去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事故曾引发舆论关注,新京报在去年曾因此事发布过文章《被忽视的隐患: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背后》,文章中涉及到采访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锐的内容。原报道中称“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锐认为,高校的科研工作和安全工作绝不可剥离开来,需要建立高校安全管控机制,同时从制度上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安全保障。”该言论可能被再次挖掘作为报道素材,与此次事故关联,质疑该校言不符实;

二是学校的后续调查结果、对受伤学生的赔偿问题(是否走向法律纠纷)是否能够妥善处置。高校事故类舆情被曝光至网络空间,舆论最期待的就是涉事主体能够表达改进的态度和落地做法,如果违背舆论期待,则会使得舆情愈加复杂。

(二)短期高校舆情频发,警惕舆情关联炒作、扩大化等风险
近期,高校舆情频发,其中因疫情封校管理衍生出的学生校内基本生活保障、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等问题最为鲜明,现在加上高校实验室事故这样涉及到生命安全保障的问题。在特定背景下,具备形成关联炒作高校管理水平、高校学生权益的条件。从实际信息线索看,已经有相关迹象显露,具体如下文截图所示内容:

五、舆情工作启示
从该舆情的发展过程以及形成的舆论反馈来看,得出几点关于高校应对突发事故类的舆情应对工作要点,供相关单位进行参考:

(一)疏>堵,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
部分高校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担心事件上网,形成负面舆论,总觉得“拖一拖”就能平稳度过。但是,客观来说,突发事故总是会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必然会让事件上网,高校想要完全“管控”舆论是不可能的。另外,学校方面作为管理单位,若是存在“捂盖子”的心理,必然会让各类小道消息、知情人爆料等信息首先占据舆论场,形成“先发优势”。因此,学校应当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深入研判事件风险,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最大程度避免舆论走向混乱的局面。从多数同类舆情事件的舆论效果来看,疏通的收益远高于封堵的收益。

(二)制定应急方案,淡定面对媒体采访
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舆论监督主体,对于高校突发事故通常会有很高的报道兴趣,并会积极采访学校方面,以获得第一手信源。而对于媒体的采访,部分高校表现出不适应性,甚至会认为媒体的采访报道是一种“揭短”,抗拒心理较强。在媒体报道的采访报道稿报道中,通常会出现“某某人表示不知道该事情”“某某部门不接电话”等表述。而如果校方能够在事发之后立即制定应急预案(这个应急预案包括谁来接受采访,学校宣传处还是事发单位接受采访、接受采访对象是否掌握足够信息、媒体可能会关注的信息面的研判预测等),能够积极应对媒体采访,将媒体的采访作为向社会公众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不适合发声的情况下,也可以向媒体提供新闻稿,和媒体进行良性的沟通,获得媒体支持,让媒体代替发声。就拿本次事件来看,中南大学后期在与媒体沟通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一是通过媒体口径,纠偏民间舆论场上对于事故描述字眼是“爆炸”,媒体后 续报道标题中用的是“爆燃”(这对后续向公众解释事故的专业性描述,很有必要);

二是通过媒体口径,表达校方正在积极采取事件善后处置态度和做法(如表态将根据调查结果严肃处理、院内实验室已全部关停整改)。这些媒体报道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面舆论情绪,争取相对有利的舆论环境。

(三)事后补救措施合规合法,不埋雷
高校突发事故通常具有偶然性,如果因为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导致事件初期处置不当,就一定要抓事后补救这个关键期。秉着实事求是、合规合法的态度给与事件当事人和社会舆论一个有理有据的处置结果,修复前期的负面印象。并且避免事件后续处置烂尾,埋下舆情二次爆发的隐患。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