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监测唐山打人事件议题梳理与舆论观察

舆情监测唐山打人事件议题梳理与舆论观察
06/16/2022 No Comments 舆情行业新闻 admin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数据时间范围:2022 年 6 月 10 日 0 时—2022 年 6 月 13 日 14 时

关键词:唐山 打人

6月 10 日下午,一段唐山市烧烤摊“男性骚扰女生不成后反而暴打女生”的视频在网络平台传播,“唐山 打人”词条冲上微博热搜榜,迅速引爆舆论场,社会各方关注度极高。而随后在各方权威声音发表评论、唐山市民实名举报其他涉黑涉恶线索的推动下,唐山烧烤摊打人事件延伸出系列次生舆情。本文将梳理当前舆论场热议议题,并研判其中舆论情况,仅供参考。

一、概况梳理

(一)前期发布并未引发较大关注,热度在媒体介入后攀升

  • 月 10 日 11 时至 15 时期间,微博用户“@专员 1024”“@道哥发布” “@迷惑新闻大赏”等发布视频内容,称一女子拒绝搭讪后,被一群男人围殴。相关信息一开始并未提到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地点。15 时 52 分,注册地显示为唐山的微博个人用户“@繁华落尽只留芳华”发布相同内容,点明事件发生地点为“唐山某路烧烤店”;在此五分钟后,该博主发布了另一端视频,即烧烤店外部分。

16 时 21 分,一点资讯旗下沸点视频微博账号发布新闻,证实事件确实发生在唐山,且警方已介入。随后“唐山 打人”词条在 16 时 30 分,冲上微博热搜第一,事件热度开始攀升。

(二)多方回应并未能很好引导舆论走向,不信任情绪持续发酵

17 时至 18 时之间,唐山市政法委书记、路北区公安分局、唐山市妇联等部门相继回应,但其中唐山市公安局路北分局警情通报中称打人者为“寻衅滋事、暴力殴打嫌疑人”,进一步激发舆论不满,这是本次应对中,不当应对的第一点。

此后,明星、大 V、现场知情人士、权威媒体和各类普通网络用户开始发声,舆论持续发酵。在 19 时至 23 时之间,有关视频中人员的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信息在网络平台传播,“网暴”行为蔓延,同时,舆论聚焦公安通报中“正在全力实施抓捕”,质疑当地政府处置不力。该阶段,当地政府已经接近塔西佗陷阱的边缘,舆论不信任情绪较高。

(三)官方通报接连发布、形成规模

6 月 10 日 23 时 46 分至 6 月 12 日期间,唐山市公安局路北分局先后发布多次警情通报,涉案人员相继抓捕归案;封面新闻、新京报等媒体则关注犯罪嫌疑人和受害女性情况,其中嫌疑人其他犯罪行为引发舆论热议。如 6月 11 日 0 时 52 分,有媒体通过企查查发现,嫌疑人陈某志曾数次被列为失信执行人,且曾因机动车交通事故以及故意伤害等罪名被判刑。

6 月 12 日 11 时 53 分,廊坊市公安局广阳分局发布公告,该案件由其负责侦办。随后,唐山市召开夏季社会治安整治“雷霆风暴”专项行动动员部署大会。

(四)网络出现多起以“唐山”为关键词实名举报,舆论转向扫黑除恶

6 月 12 日开始,网上出现多起实名举报,多人实名举报被唐山女子徐某诈骗玉器翡翠,总金额超 3000 万;有人实名举报称自己的蛋糕店被一团队暴力打砸和敲诈勒索;还有女性举报自己曾在一酒吧被非法拘禁达 16 小时;一男子举报唐山海霸撞击渔船,致 5 人死亡等等,以上以“唐山”为关键词的举报,在网络平台引起了大量关注,舆论进而关注唐山市扫黑除恶工作成效。至此,唐山市烧烤摊打人事件诱发出系列次生舆情,“扫黑除恶”成为当前舆论热议重点。

二、事件发酵动因

根据当前事件发展情况来看,该事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呈现蝴蝶效应、雪球效应、长尾效应等多个传播特点。从总体来看,该事件持续发酵动因主要涉及以下:

一是事件具有舆论高敏性,短期内迅速激起大众在安全感寻求方面的高度“共情”,同时在涉性别对立等易引舆论的问题上产生争议;

二是央级媒体评论与明星大 V 发声,推动事件热度上升;

三是发生多起衍生事件,加持事件热度。在事件发酵过程中,西南政法大学学生不当言论、烧烤店主被网络暴力、打人者案底被爆、实名举报陆续出现等多个话题出现,开启新的舆论话题,引发网民对网络暴力的评判,以及对当地扫黑除恶工作和政治生态环境的质疑;

四是官方应对不足,成为事件发酵的主要动因。整体上看,当地官方在应对打人事件和衍生举报事件中,都存在应对不足的问题。在打人事件发生后,当地官方虽然出警,但没有第一时间采取具体措施,导致后续事件发酵。

在 10 日当晚的回应中,唐山市委政法委书记与唐山市公安局出现回应言论不一致的情况,激化网民负面情绪。在后续应对举报信息中,当地官方存在打电话要求删帖等情况,同时要求当事人删帖的录音再度被曝光,推动信息热度上升。同时,在后期事件发酵过程,针对网上传言,官方没有及时作出回应,加剧流言传播发酵。

三、议题梳理

在对事件梳理的过程中,发现事件主要议题出现变化,整体舆论声音杂乱,舆论议题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根据对总体舆论的梳理,该事件主要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维度一:公众安全感 性别对立;

在事件发生前期,网民尤其是女性网民对此表现出深度共情,忧虑该如何自我保护,对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质疑。在该维度,多家媒体在社会治安等方面发表评论性言论,如人民日报称这起事件“不仅挑战了法律,还挑战了社会秩序,挑战了大众的安全感”;工人日报称“‘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打伤的是公众安全感”;环球时报称该事件“严重突破了社会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更是对法律的赤裸裸藐视。短短几分钟视频,每一帧画面都是对公平正义的拷问”。

在相关问题的讨论中,网民再度将问题引申至性别对立问题上。网民质疑部分媒体“搭讪”“男女对抗”等用词存在“和稀泥”的嫌疑。同时,部分网民发布涉及性别方面的言论,如“男人都该死”“如果女性人人都不站出来说话,那么明天我们将以什么方式死去呢”“视频显示的整个过程没有一位男性站出来”等。此外,个别网民极端性言论被放大,激化性别对立方面的争论。

维度二:扫黑除恶 社会治理;

在事件持续发展阶段,随着衍生舆情的发生,舆论关注焦点向“扫黑除恶”、社会治理、当地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转移。

一是“保护伞”舆论声量突显。随着打人者之前的案底被扒出,媒体和网民质疑打人者此前劣迹斑斑却还能逍遥法外,是否存在“保护伞”,警方办案的滞后是因为不作为还是另有原因;此外由于案件异地办理,导致“保护伞”相关言论声量增加,网民认为“看这屡犯的嚣张狂妄之态,估计背后有保护伞”“说明这些人关系不简单,已经不是普通的寻衅滋事,而是黑恶势力,可能当地有人涉嫌充当保护伞”。

二是质疑当地扫黑除恶工作成果。在烧烤店打人事件后,实名举报陆续出现,从男子实名举报唐山黑社会团伙到女子举报被唐山黑社会团伙殴打拘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 12 日,涉及唐山市的实名举报有 12 余条。相关实名举报皆引发网民关注。多起实名举报出现,增加网民对当地扫黑除恶工作成效与社会治理的质疑。网民质疑“8 号扫黑除恶,10 号就发生这事”“明唐山的治安管理不行,之前的全国扫黑除恶就是走过场”。

三是质疑当地政治生态环境。相关事件持续发酵,也引发网民对当地政府政治生态环境的讨论,网民认为当地问题应该深挖,如“当你在阳光下看到一只蟑螂的时候,阴暗的角落里已经多的装不下了”“唐山这地方的公检法一条龙可是真厉害呀!只要关系打通,公检法都安排上‘自己人’,就能横征暴敛”。11 日,光明日报发布评论文章《围殴女性、种地道歉、铁丝锁门:唐山为何一个月三次热搜?》,其中提出“围殴女性、种地道歉、铁丝锁门,这三起于一个多月内发生在唐山的社会事件,都是社会治理的失效,都隐喻着‘法’的威信在一个地域间的流失,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逻辑链条”,该文章也引发网民对当地社会治理失效的讨论。

维度三:法治与舆论裹挟 救与不救 网络暴力;

该事件也引发网民就舆论衍生话题方面的讨论。

一是该事件发生后引发网民对法治与舆论裹挟方面的讨论。一部分网民认为打人者应受到重罚,另一部分网民以及律师认为按照国家法律进行判处。日,法制日报发布文章《四问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能否顶格处理?是否为恶势力?》,其中提出“如果最后伤情鉴定为轻伤,可依法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网民对此表示不认同,认为应该从严处理。双方观点的冲突引发舆论争议。

二是相关事件引发网民救与不救的争论。在前期舆论中,多个网民对围观群众表示愤怒,质疑围观群众并没有制止打人者暴力行为。在后续的持续讨论中,部分网民认为在当时环境下,普通人无法制止暴行,只会增加受伤人数。

三是关注网络暴力问题。一方面,在该事件中部分言论指责受害者,被媒体和网民抨击,认为此类言论是一种网络暴力,使舆论讨论的重点失焦。另一方面,烧烤店老板与店员被裹挟至舆论中,关于“店主与打人者认识”等言论出现在网络平台,烧烤店店员被质疑没有拉架、报警。在烧烤店老板无奈回应后,网民就舆论失序、无端的网络暴力进行批判。

四、舆论观察

(一)海量舆情冲击下的政府

此次事件在媒体介入报道后快速发酵,#唐山打人##唐山一烧烤店内多名男子殴打女生##唐山烧烤店打人者已被控制# #张雨绮为唐山打人事件发声# 等多个微博话题登录热搜榜单。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央级媒体对该事件发布评论性报道。根据统计来看,截至到监测期结束,相关事件在微博、抖音、百度贴吧、今日头条、知乎等平台共有热搜话题 288 个,相关网络信息共 8403139 条。在短时间内,政府受到海量舆情冲击。

今年以来,海量舆情冲击地方政府的现象已不是第一次,前不久的“丰县八孩”事件也呈现同样的舆情特征。将两起事件放在一起看,不难发现,如今的舆情发展、演变已经有了新的趋势。在海量舆情冲击下,地方政府的情处置能力普遍不足,公信力往往被第一波舆情升温冲垮,该类现象值得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平时,筑好堤坝,做好演练,完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次应对失当后的舆论暴风眼

该事件舆论爆发迅猛,在舆论发展初期,当地有关部门未能及时对此事作出有效回应,甚至出现政法委书记与公安局回应言论不一致的情况。而在应对实名举报时,更是爆出警方打电话要求删帖的负面信息。官方多次应对失当,使当地部门深陷舆论暴风眼,围绕当地部门的不当回应,再度衍生出舆论话题。

在面临多次舆情应对失当后,许多地方往往会坠入舆论“暴风眼”中,也即秉持着少说少做少错的准则,减少外部发声乃至失声。此前“丰县八孩”事件中的当地政府,尤为明显。此次唐山政府对于事件的处理略有不同,在舆论不利的境地里也保持一定的发声量,甚至很多时候,主要领导勇于发声。这对打破“暴风眼”,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

(三)接连“暴雷”下的舆论

五、此次事件呈现出持续高热的非典型特征。在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衍生事件接连“暴雷”,从打人者案底被曝光到不断出现实名举报信息,由于不断曝光出新的舆论事件以及相关事件性质的高度敏感性,导致该事件舆论热度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持续而集中的举报,让唐山陷入接连“暴雷”的境地,舆论热度也因一次次的“暴雷”而不断拔高。也正是因为次次“暴雷”,让唐山官方的几度回应没有起到较好的效果,反而掀起更高的舆论浪潮。而在此时的舆论,已然偏离了事件最初的走向,逐渐滑向不可控的“深渊”。这与当地政府没有将舆情工作做前置有莫大关系,倘若平时注重负面舆论的观察与搜集,做好预警,许多次生、衍生舆情或将被“扼杀在摇篮”。

五、总结

“唐山打人”事件,在一起看似随机爆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下,隐藏着的是公众对承平已久生活中,突然爆发出的及其恶劣的、公然违背公序良俗暴力案件的诧异与反差感,进而在同理心下演变出的正义感与愤怒。该事件发酵至今,已经对当地的城市形象、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甚至因为该事件,我国近年来的“扫黑除恶”工作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也遭受了颇多非议。

从舆情方面看,这是近年来又一起较为罕见的“由点到面”——单一事件发酵至多起连串事件,从地方影响全国——的复合型舆情事件。这应引发警惕和重视,近年来该类事件并非孤立,反而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从地方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类似该事件一样,舆情发酵及其快速、舆情演变及其复杂、舆情升温及其迅猛的舆情若发生在辖区,唐山之外的各地又该如何应对?这恐怕将成为各地各级政府以后舆情演练中的重要一课!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