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舆情
西安舆情监测系统 西安舆情监测公司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近期,舆论场中对个别地区推出房地产政策以及营销活动产生较大争议,“公务员进村卖房:没有销售提成,鼓励农民进城”等房产活动引发激烈讨论。鉴于此,本报告从各地房产政策营销活动相关舆论反馈出发,分析其形成动因及其带来的潜在风险。
一、争议政策、营销活动列举
(一)河南:小麦换房、大蒜换房
据媒体报道,在 5 月 22 日建业集团成立 30 周年时,开封杞县建业城推出了“大蒜换房”活动,收购价按 5 元/斤来算,比市场价(1.5 元/斤左右)高出了 3 块多。根据该楼盘贴出的海报,活动推出 16 天,就成交了约 86 万斤大蒜,接到来电 2859 组,到访客户 852 组,成交房屋 30 套。
(二)重庆买房首付 215 元
首付“补贴”打出“首付 215 元”旗号的中国摩楼盘位于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空港功能区,是重庆城市向北的热点区域。中国摩销售顾问声称,他们的楼盘是实打实的价格低,首付做最低首付,多贷贷款。目前,中介表示中国摩案已收回了“首付 215 元”的优惠政策,案场置业顾问也否认了低首付的宣传。
(三)青岛一街道将买房纳入年度考核
据媒体报道,青岛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发布《关于做好促进居民购买新建商品房的通知》。该通知中明确要求各社区做好购房意愿摸排情况,组织开展新建商品房团购工作。不仅如此还提出了明确的考核标准:6 月底,每个合作社完成网签不少于 2 个、纳入 2022 年度工作考核。
(四)“一人购房全家帮” 多地实行公积金家庭代际间互助
据不完全统计,仅 5 月以来,至少包括湖南邵阳、广东潮州、四川资阳、河北秦皇岛、广东珠海、江西赣州、河北沧州、安徽池州、云南楚雄等 9 城发布公积金贷款新政,多地在政策中提到,实行公积金家庭代际间互助,实行“一人购房全家帮”。
(五)广西、广东:公务员下沉卖房
据媒体报道,广西玉林市政府在年初召开大会,定下了2022 年全市各层级部门需完成推荐村民购房 8000 套的任务。奔着这一目标,各直属机关单位、县、镇、村进一步加码优惠力度,争相比拼带团看房、卖房。
二、推出动因
当下房产企业及公务机关针对卖房频出“奇策”,引发相关媒体及自媒体开始探究其背后动因。整理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原因论调。
(一)维稳房地产市场,刺激居民购房需求
由于当前楼市修复进程缓慢,加之今年以来我国多地疫情有所反复,导致房地产交易市场走弱,各城因城施策适度调整楼市政策。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梁楠认为,“一人购房全家帮”该类政策的出台目的是通过直系亲属的助力来分担购房者的经济压力,从需求端修复居民购买力,助力居民购房情绪的提振,有利于释放潜在刚需及改善型需求,提升市场活力。
(二)解决劳动力外流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均横发展
从《经济观察报》报道中可知,广西玉林公务员下沉卖房相关政策最终为了提高人口进城数量。当地人口流失严重,其中尤以年轻劳动力为主。而这种情况,在 2021 年“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的文章“多城劳动人口流出:老龄化加速 房地产率先‘退潮’”中也有提及,称我国大批城市面临,劳动力外流严峻局面。而劳动力人口同时是最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大量外流将会对地区的消费与投资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以低端服务业为主的地区,第三产业很难发展起来。为解决区域经济的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乏力问题,相关政策被推出。
(三)缓解地方财政收入压力
近年来,国家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对房产市场加以整顿,叠加疫情等因素影响,房地产过热的情况开始降温,各地区房产库存量大幅度升高。而对于部分城市来说,在没有其他支柱型产业撑起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金便成为地方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据自媒体账号@社会经纬发布内容来看,其认为当下个别经济基础薄弱的县市受疫情常态化检测影响,地方财政已是捉襟见肘。为缓解财政压力,为各类工资、奖金发放,这才将卖房纳入公职人员考核当中。
三、舆情梳理
媒体主要聚焦各地卖房政策及营销信息,多为客观报道。如经济观察报刊文《公务员进村卖房:没有销售提成,鼓励农民进城》、澎湃新闻报道《13 城“一人购房全家帮”:子女购房可提取父母公积金》等;亦有对其“营销”过程的探讨,如南方都市报刊文《河南小麦大蒜换房提前取消背后:房企业绩缩水称“压力巨大”》证券日报刊文《实探河南大蒜换房楼盘:不收蒜也不要蒜,花式促销绕过降价限制》等。
网民评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观点:
一是指责施政部门懒政。有网民将该类政策得以实施归咎于相关政府部门懒政,在实行城市化的过程中一味追求“面子工程”。言论如“真正想让农民进城,靠的是吸引投
资转变经济产业结构,让城市有足够的体量吸收农民。单纯的以卖房促进城市化,领导不是收了钱就是智力有问题,或者就是单纯的摆烂以实现指标”等。
二质疑政策合理性。这类政策往往超出大众的认知范围,因此在出台并实施的过程中,引发网民质疑,不少评论直呼“太魔幻”。如有评论称公务员进村卖房为“人口传销”行为,已超出其本职工作范围。
三是表示鼓励买房是对农民的“榨取”。不少评论认为在目前房地产行业并不景气的情况下,鼓励大众尤其是农村百姓至城市买房是一种“榨取剩余价值”的行为。有个别评论甚至将该类行为类比“传销”,认为是“欺骗”行径。言论如“传销最喜欢去基层的村里欺骗老百姓的钱”“给村民挖坑是公务员绩效”“房子卖不动开始找老乡了?发财的时候怎么不想想老乡”等。
四是猜测政策、营销“奇招”频出动因。也有网民关注该类营销或政策背后原因,认为房地产行业萎靡导致城市现有房产无法卖出才引发一系列营销及政策的推行。言论如粮食是)硬通货,(房子)卖不动了就想奇招……”“分明就是房价跌了卖地皮的急眼了,有钱干点别的不好吗,为什么非要逼着人进城买房”“体制内没钱发工资了,彻底急了”等。
四、风险研判
(一)政策方案偏离民心,或反推楼市持续下行
近年来,在疫情的冲击下,民众收入不确定性增加,加之家庭负债率过高,民众理财及消费倾向于保守态度。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极力推出各种购房利好政策,多数民众对是否购买房产持观望心理。而这其中的一些诸如公务员下乡“推销”城市房产以及试图将卖房纳入社区考核标准等政策方案在令民众大跌眼镜的同时产生了推迟买房能等来更大优惠的心理。这种情况下,反而加重了民众坚持观望的信念,或不利于楼市恢复,致其持续下行发展。
(二)臆测政府财政状况,或影响地方意识形态工作
总的来看,网民对相关政策实施保有极大抵触情绪,舆论场中对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存在各类猜测。相关群体将房地产行业同地方财政能力密切关联,同时结合社会敏感舆论话题如“公务员降薪”“赋红码”等,发表高危言论。若任由该类情况在网络平台肆意传播,可能瓦解普通民众的社会政治认同感,影响群众价值观,对地方意识形态工作或将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三)“无厘头”政策易激发误读及争议
今年年初,多地如宝鸡、驻马店、广州、济南、海宁出现楼市政策“一日游”,相关政策在官宣后不到 24 小时即被删除。该现象被多家媒体关注报道,激发讨论热潮。实际上,房地产作为热点领域,传统媒体、行业自媒体以及所谓“专家”对政策、行情解读本就积极,再出现“无厘头”政策不断现身,给舆论场不断抛出新鲜话题,容易干扰社会层面对我国房地产行情的正确认知和判断。
五、总结
从 2016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来,直至当下,“房住不炒”仍是我国各地政府面对房地产市场实行政策的主基调。面对疫情下经济承压和楼市行情困窘,各级政府进一步落实房地产调控城市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调控自主权的同时也需警惕奇葩政策、营销活动带来的一系列风险隐患,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