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超生婴儿被曝社会调剂舆情监测反馈观察专报

全州超生婴儿被曝社会调剂舆情监测反馈观察专报
07/06/2022 No Comments 舆情行业新闻 admin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数据时间范围:2022 年 7 月 5 日 7 时—2022 年 7 月 6 日 16  时

一、事件概述

7月  5日上午,一份落款为全州县卫生健康局的“信访不予受理告知书”引起热议,图片显示当事人向有关部门反映,90年代超生第七孩被人抱走,现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涉嫌拐卖儿童罪的违法责任。告知书指出“超生孩子由全县统一抱走社会调剂”。该份告知书首先在新浪微博平台中的法律相关人士内引发热议,随后迅速引爆至更广泛的舆论场中,短时间之内出现了媒体多方挖掘、当事人多次发声、当地官方疲于应对的复杂舆论现状,基层信访问题、计划生育国策等多种舆论风险也都涌现而出。监测期内,公开互联网共出现相关信息 316215条,舆论反馈呈现出质疑言论的高度集中和不同舆论主体的广泛参与。

二、舆论脉络梳理

(一)舆论爆发

5日  7时,微博用户“内部老火锅”首发这一信息,发布告知书照片并附文“孩子居然可以调剂,且不知调剂去向,真是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该附文疑似出自人物“李长青律师”。其后该图片迅速传播,法律博主“中国刘杰”媒体人“何光伟 v”“邓树林律师”“律师庞琨”等法律界相关人物促成了首发后的迅速传播。

(二)当事人发声

5日18时,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事发地安和镇四所村知情人士,报道称孩子当时是被直接带走,此后两位当事人多年一直未放弃寻找孩子。5日   20时,新京报记者采访当事人女儿邓海荣,报道称多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就此事进行问询,镇政府承诺将会帮助寻找孩子。5日   21时,凤凰网视频联系到当事人唐某英,年逾七旬的当事人直言“抢走我的孩子,拐卖儿童”。当事人称已经寻亲三十多年,最近报案警察才开始调查。当时两当事人已经交过两千罚款,但之后又被告知罚款六千不封顶。

(三)媒体深挖

5日上午,新京报致电桂林市卫健委,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正在对事件进行调查。

5日中午,新京报记者致电安和派出所,接线工作人员表示上周已接到上级反馈立案,但仍需侦查取证。

5日   12时,东方网致电全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复称领导非常重视,正在核实。县卫健局工作人回复领导正开会处理,县政府官网到会具体回答。

5日  15时,南方都市报报道称此类情况不只发生在广西,此类“调剂”也曾在四川发生达州市木子乡出现,当事人将当地政府告上法庭。

5日  16时,另一份网传《告知书》形成热议,系对邓振生要求立案侦查“全州县安和乡原副乡长黄焕雄、原计生站长高丽君”等人涉嫌拐卖儿童罪的回复,落款为全州县公安局相关部门。南都记者就此致电全州县公安局安和派出所,工作人员回复称正在依法调查,会及时通报。

5日  19时,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全州县卫健局还曾对该县未婚生育女子胡某琼征收社会抚养费约 9.3万元,胡某琼不服该征收费用曾起诉至州县人民法院,最终该女子败诉,目前已成为被执行人,执行金额为  93993元,申请人为全州县卫生健康局。

(四)官方应对

5日   15时,桂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派出联合工作组到全州县进行调查。根据初步调查情况,责成全州县对漠视群众诉求、行政不作为的县卫健局局长和分管副局长等相关人员停职检查。

5日  16时,广西日报消息,按照自治区党委要求,自治区纪委监委牵头汇通有关部门派出工作组,指导桂林市进行调查处理。

三、舆论数据分析

(一)舆论走势分析

从舆论走势看来,本次舆情呈现出升温快、热度高的两个核心特点;舆情首发后的短短一个小时,相关信息的每小时增量已经达到上千,更是在  5日 15时左右达到热度峰值出现每小时信息增量仅   3万条。整体舆情走势上呈现出  5日舆情爆发高热,6日出现显著回落但仍然具有较大影响的态势。

(二)舆论媒介分析

从舆情传播的媒介来看,本次事件当中微博平台的讨论成为最重要内容,占比接近五成;网媒新闻、各类论坛、短视频和手机 app占比紧随其后,分别为 24.21%、10.87%、7.63%、7.2%;主要的五种传播媒介之外,其他媒介传播量较少。

(三)舆论调性分析

从舆情调性来看,作为极高热度的舆论爆发本次事件负面占比较为突出达到近 30%,正面观点产生极少仅 0.2%,在舆论场中并未起到显著作用。

四、舆论场观点

(一)网民观点

当前舆论场中公众怒气仍未消散,各类言论当中情绪性较为明显,主要的观点集中在以下数个方向当中:

⚫对孩子调剂这一情况表示不可思议

@内部老火锅:孩子居然可以调剂,且不知调剂去向,真是超出了人类的想象。

@给孙子取名周鸿祎:是不是就应该把他们的原配社会调剂给单身汉啊?

@背包旅行徒步客:全县统一调剂?这种操作让人毛骨悚然了

@绝绝之绝:给你生的呗

⚫对上世纪末计划生育执行表示不满

@花山樵夫:计划生育可以搞,但独生子女政策是绝九代政策

@京城骑士 666:那会超生的父母还会被派出所打

@宇轩 Ultra:百日无孩运动又称杀羊羔、百日无孩大屠杀,发生于山东冠县 91年羊年  5月   1日到  8月  10日。运动期间不允许一个婴儿活着出生,凡是孕妇不管几胎一律拉走,小月份强制流产,大月份胎儿处死引产。百日内约两万名胎儿死于腹中。运动发起人婴儿屠夫 #曾昭起#一己之力完成南京大屠杀的十五分之一。详情请自行百度。

@柚刃鱼:计划生育毁灭了多少家庭,我们却什么都不能提起。

@站在宇宙中心唱支歌:那时候允许多生一个就不会有现在的催生了,不是吗?

⚫对于全州此前事件发表评论

@Wilson_CHN:不光是民愤,领导们也“苦全州久矣”,它上一次比较著名的给领导丢人现眼是上个月,全州检察院认为新华字典里有低俗内容要求书店下架,引发舆情后被广西检察院批评为乱执法

@木木思颖  ing:这些公务员怎么选拔上去的?如何面试的,都清退了吧,留些位置给这近三年毕业大学生研究生吧

@Kingeaglezhang:但是很多人还对新华字典的事情纷纷叫好啊

⚫对社会调剂的孩子去向表示怀疑

@挚爱橙家小丫头:社会调剂给别人的时候别人掏没掏

@张翼翔 VVV:调剂”到哪里去了?大概率是像“邵氏孤儿”一样卖掉了吧?!

@梦回天空的狮子:卖孩子的合法名词社会调剂

@_文花_:交了钱还被抱走?就是拐卖

⚫对当事人家庭环境进行猜测

@德拉科已秃头:想生男孩吧我猜,说实话生七个等于人生中的至少十年都在怀孕生子,好恐怖!不针对这件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哪种都是践踏了人权,当生育机器还不如被拉去打胎,至少及时止损,就不用再生了@拆台 CT:邓海荣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自己的父母邓振⽣、唐月英育有四子三女共七个孩子,被抱走的弟弟在家中排行老七,家人给他起的名字叫邓小周。

@树林中的大象:当时的条件都是多生好,能保住孩子,农村分田,人多了分的田也多,有人干活,有劳动力种地才有饭吃

⚫对事件反映出的生育关系感到不满

@爱吃竹子的猫 Q:生育凭什么要和婚姻捆绑?生育权不是在女性吗?

只要孩子不结婚不行?

@娘的炮火轰鸣:女人想生孩子还得要伺候一个男人才行。

@安然的太阳与月亮:19年耶,开始还以为是  09年或者更早,在上海,未婚妈妈都可以领生育津贴了,全州还在罚款

⚫出现部分讽刺或敏感言论

@非非空间:唉,信访不予受理告状不予立案…你能咋办?

@橱窗里的小小蛋糕:这事要是被外媒报道,还得派赵立坚辟谣

@SeekAlice:73年前说好了给你们当家做主,为什么你们说话不算话,

还想要权利

@凯莉瓦尔克:很多人听说过建国门枪击案,但鲜有人知道背后的原因

是当事人得知妻子被强制引产,然后气晕了被逼到这个地步

(二)自媒体文章

当前看来自媒体作者对于该事件的态度较为统一,大量相关文章都指出“调剂”这一做法的极端错误,更有较多观点认为告知书中的官方回复实在让人心寒,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胡锡进(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该县卫健局的回函“过于冷漠,不应是基层政府机构对历史错误和其造成伤害的态度”。一些旧的问题成了令人悲伤的现实,未必全能改变得了,但基层官员对那些问题的态度如果不当,往往能够构建人们看那些事情的新视角,具有引爆公众情绪的力量。能做到什么程度是另一回事,但是同理心会让人温暖,权力的冷漠和高高在上则永远是舆论场的千夫所指。

魏春亮(南都前记者,作家):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是人本身而不是货物。如果人可以被“社会调剂”,那么人就变成了商品,将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丧失人之为人的尊严。而用行政手段做人口的“社会调剂”,就是公然挑战人伦底线,是带头破坏整个社会大厦的基石。过去没纠错,而现在再不清算,那会更加贻害无穷。

何鲸洛(DoNews专栏作者):全网还在嘲笑美国不许堕胎。人家不许堕胎至少还能打着保护“新生儿”权益的幌子。但是这样公然拿着 20世纪   90年代计划生育的国情,居然还有“福利机构”和“公职人员”参与,这种又怎么说?当然。这些事件都发生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当下。因为人口问题国家正在鼓励三胎。自然不会出现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但是部分公职人员以公谋私这种叙事在现在依旧不绝入耳。

(三)媒体聚焦

当前看来已经有多家媒体下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话题主要集中在寻亲、问责两方面中,主要的评论内容摘录如下:

第一财经日报:问责应该只是亡羊补牢的开始。过去的那个事件留下的不单是记忆,而是人们对纠错的寄望。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从上述告知书中我们体会不到这一点,能够体会到的是冷漠和不负责任。“调剂”一词已经灼伤了人们的眼睛,但更刺痛人心的是告知书轻飘飘的语气。

正观新闻:社会调剂还是儿童买卖,必须给个说法。整个事件让人震惊,停职应当只是事件处置的开始,必须要对这些被社会调剂,或者说被公然买卖的孩子和家庭一个说法。

现代快报:找回被“调剂”的孩子,全州责无旁贷。无论是处理“漠视群众诉求”的干部,还是立案调查,都是必要的。当年被抱走的孩子到底“调剂”给了谁?这是整个事件焦点所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找到被调剂抱走的孩子,全州当地责无旁贷。帮这些孩子与亲生父母团圆,是像唐某某、邓某某一样的父母之愿,也是公众之盼。

极目新闻:官方通报全州“超生调剂”,最重要的还是找孩子。希望当地能够就此事进行深入调查,还原真相,如有涉嫌滥用职权,违规执法的行为,不管过去多久,都应严肃追责。给予信访者应有的帮助和回应,也给关注此事的大众一个交代。而这一切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正视问题,强化担当,让孩子的下落有一个权威可信的说法。

新京报:问责超生被“调剂”事件,警示勿漠视群众诉求。正如官方对相关人员的追责理由所表明的,当地相关部门在此事中的表现,除了构成情感层面的“漠视”,仅因信访人所反映的事件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就“不予受理”的态度,也构成“行政不作为”。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反复强调要坚决防止“新官不理旧账”。而对此事,相关职能部门选择消极应对,无疑与此要求相违背。对此进行问责,是对为政伦理底线的重申,更是对冷漠、麻木作风的严重警示。

五、舆论观察与研判

(一)媒体报道多层次助舆论升温

上文舆论脉络的梳理当中对媒体报道的发声进行了简要概括,对各种主流的报道内容都选取了代表性的信息进行概述,可以发现媒体单位在此事件的进程当中呈现出极为重要的升温作用。一方面众多的媒体单位挖掘出各不相同的报道角度,对于当事人、知情人士、当地有关部门等等不同主体的联系采访大大完善了事件展示在公众面前的整体画面,数条对于其他地域相似案例的表达更是将这一问题从个别上升到了全局。

(二)当地基层回应疲于应对

在媒体报道的多层次多角度之外,还能够从媒体的舆论作用当中发现其对于当地基层形象的塑造。首先在舆论传播爆发之后,公众对于全州县、乃至桂林市政府已经形成了大致的印象——“推诿群众上访,漠视合理诉求”。而舆论热度最高的阶段当中媒体单位向当地卫健、公安等部门蜂拥而至,不断到来的采访电话使得当地基层更陷入疲于应对的局面,从而出现大量并无实际内容的临时性答复。但是该种答复对于公众并不会感觉到媒体蜂拥的压力,多个部门多位工作人员实质性内容缺乏的回答恰恰契合了预设当中的公众期许,将“打官腔”的标签贴到当地基层之上。

(三)历史遗留问题恐难舆论闭环

基层政府在媒体压力下疲于应对的现状,在更高层官方声音的介入后出现了明显的缓解,桂林市和自治区的介入调查无异于为舆论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公信力水平因为更权威角色的出面得到了相对回弹。但是目前摆在桂林市乃至自治区面前的问题是,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调查处置如何才能够形成舆情闭环。公众观点中,最核心的要点并未两位当事人声称的时任基层干部拐卖儿童,而是计划生育的历史背景下竟然出现过对超生婴儿进行调剂的荒诞情况。对于调查处置工作而言,不解决公众在这一主题上的关切就难以形成完善收尾;但是同时,如要触及到超生社会调剂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必将在复杂沉重的行政历史当中遇到极大困难。

目前看来,竭力协助当事人家庭寻找当年被抱走的男孩,无疑是该处境下唯一的两全之法,但是这一举措明显不足以平息当事人家庭和广大公众的情绪,后续当中是否进行当年责任人的追查等等问题都可能形成舆论闭环的阻碍。

(四)相关群体维权音量恐顺势而起

唐山事件的网络爆发之后,网络实名举报出现泛滥,当前互联网舆论生态的高黏性和高发散性暴露无余,而全州此次事件也面临着相似的风险。不同于唐山的后续举报潮,全州事件更有可能引发特征更为密集的网络群体集中发声,计划生育政策当中的受害人群首当其冲将因为主题的高度相似出现发声,而紧随其后的就是失独父母、女权主义者、甚至更广泛的维权上访群体依照该顺序出现集中控诉。虽然全州事件引发的相关群体集中控诉形式上不同于唐山事件的后续举报潮,但是二者实际上本质相同,都来自于当前舆论生态的黏性和发散性特征,全州事件这一风险一旦爆发也必然将以唐山事件后实名举报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之中。

(五)计生政策合理性再遭广泛质疑

上文在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和舆论闭环的探讨当中初步涉及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局限性,各种观点都必须承认在那个特定的阶段当中出现了政策执行粗暴的种种乱象,本次全州事件之前计划生育政策当中的基层民众遭遇就已经成为常受到公众舆论讨论的主题,民间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惋惜情绪也常常反映到对于政策合理性的质疑当中。但是实际上,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基本国策,并非只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定历史时期才有相应的落实贯彻,近年来二孩政策、全面三孩等政策意见实际上也是计划生育国策在不同社会经济现实下的反映。

与此相同,对于政策的质疑也不仅仅停留在上世纪末,近年来逐步放开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受到多种批评,部分观点认为计划生育国策有悖人口增长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实际上对经济社会起到了破坏作用。本次事件之后这一观点很有可能再次兴起,易富贤等唱衰这一基本政策的意见领袖更是可能发表全局否定基本国策的质疑言论。

(六)重要时间段舆论生态破坏

今年 9月“二十大”即将在京召开,网络舆论生态将影响到社会现实生态的稳定局面,其重要性在随着“二十大”召开的临近大大增加。然而在这一极为重要的时间段内,今年出现丰县事件、唐山事件、人教版教材争议、全州超生调剂等多起网络热点,都呈现出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风险。不仅如此,上述事件还都还牵涉到性别对立、政府治理、教育系统、维权上访、基层治安等多个干涉甚广的社会领域,对于网络舆论生态的理性和社会局势的稳定都有着较大负面作用。

(七)基层上访问题再引关注

在计生、拐卖等核心的热点话题周围,本次事件还出现了舆论场中对于基层上访问题的再度关注。长期以来,舆论场中对于维稳工作当中对于上访群体的管控一直颇有微词,集中在对上访群体往往遭到各级部门的层层推诿、核心诉求的难以满足等话题上,以往更是常见舆论场对过激、粗暴的管控行为表达出强烈的不满情绪。此次事件当中基层上访问题再次作为舆情首发和进入舆论场的第一印象呈现在公众眼前,此前的负面公众印象将再一次被激活,上访群体将再次成为至少短期内舆论场讨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预见,在部分极端观点网民的聚集空间内,甚至将产生涉稳涉政言论和后续的大量次生风险。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