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舆情
西安舆情监测系统 西安舆情监测公司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数据时间范围:2022 年 7 月 10 日 0 时—2022 年 7 月 15 日 10 时
关键词:烂尾楼 停贷
近期,多地烂尾楼业主发布声明,要强制停止偿还贷款,直至相关项目完全复工为止,涉及城市包括河南省的郑州、商丘、新乡、南阳、周口,以及山西、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广西、陕西等多省份内的城市。
一、事件重要节点梳理
此后,陆续多个楼盘业主响应,长沙新力铂园、武汉绿地光谷星河绘、南昌新力城、郑州名门翠园等项目的业主纷纷给银行发“强制停贷告知书”,明确“不复工就不还贷”的诉求。据“经济观察网”报道,截至目前,已有约 150 个停工或烂尾楼盘项目的业主发出停贷告知书,涉及郑州、长沙、武汉、西安、南昌、上海、重庆等多个城市。
据数据平台监测,2022年7月10日0时-2022年7月15日10时,网络关于该事件的信息共计998260条。
二、信息数据
(一)信息走势
从信息走势图来看,信息传播热度区间主要在7月12日14时至7月15日0时。其中,7月13日22时为事件的舆情高峰,主要与相关信息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有关。5月15日0时至今,信息增长热度有所放缓,但由于当前事件正在进展,后续事件热度仍有升温可能。
(二)信息平台
从信息平台占比图来看,新闻网站(291410 条)、短视频(247280 条)、论坛(244720 条)、新浪微博(157828条)是事件信息的主要传播平台。客户端、微信等其他平台信息占比较低。其中,该事件多次登上新浪微博热搜平台,如#武汉一楼盘停工业主打算强制停贷#、#重庆首个楼盘业主宣布强制停贷#、#银保监会回应停贷事件#、#谨防烂尾楼盘停供风险扩散#、#至少 14 个烂尾楼业主公告强制停贷#等。
(三)传播高频词
从传播词云图来看,“烂尾楼”“停贷”成为事件的主要关键词,另外,“业主”“开发商”“烂尾”“楼盘”等也成为事件传播的重要关键词。
三、舆论场
(一)媒体观点
从媒体参与来看,第一财经日报、上游新闻、中国经济周刊、21 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报道与传播;从报道内容来看,报道角度多元,包括围绕事件最新进展、深度报道、采访业内人士或关联人士等角度,议题方向如:
一是分析烂尾楼现象的原因和责任问题,如华夏时报引用专业人士观点称,不少项目逾期甚至烂尾与开发商挪用预售资金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和银行违规放贷以及地方相关部门不作为,监管不到位也有一定关系。界面新闻也有类似观点称,在这些项目被挪用监管资金之际,相应的部门和银行并未起到严格监管作用,这也是大多是停工、烂尾项目监管账户资金不足以支持项目完成开发建设的原因。
二是解读“强制停贷”维权形式的合法性问题,并建议业主理性维权。如第一财经报道称,如果未经法院判决停贷、或者没有达成停贷协议,贸然停贷购房人往往就成了违约方,征信就会受到影响,还可能被诉到法院,甚至被法院强制执行。建议各位业主在强制停贷前,可以选择与开发商和银行协商,讨论出合理延期暂缓房贷、尽快复工的具体方案。
三是采访报道“强制停贷”维权个体的现状和心理状态。
如每日经济新闻发布文章《楼盘停工,业主讲述“抱团停贷”:不敢告诉患肝癌的父亲,他要把治病钱“留作装修”;律师:可能影响征信或被强制执行》,媒体采访了武汉汉南的时代新城业主,相关业主表示,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 一些业主不得不选择“躺平”,停止还贷。第一财经也有类似报道称,郑州某楼盘业主无奈“停贷”。
四是分析这种维权行为的效果。红星新闻针对此事提出一个问题:业主集体停贷能倒逼烂尾楼复工吗?并称,目前,武汉等地业主的诉求,希望以停止还贷倒逼烂尾楼重启,等于是以停贷向银行施压,而并没有要求解除买房合同。那么,这样的诉求在司法层面上恐怕难以得到法院的支持,也不属于最高法关于买房-贷款合同“二分法”的规定。即便如此,买房人的集体“停贷”诉求,也是一个鲜明的信号:过去那种房产开发和银行高度绑定,把风险全留给期房业主的积弊,必须改改了。这也是把压力从银行传导向开发商,倒逼着房子重新开工。
五是对关联主体部门表态回应进行报道。如红星新闻《银保监会回应“停贷”事件: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第一财经《防范烂尾楼事件,西安率先出台强化监管政策》、大河网《建行、农行、兴业回应“停贷风波”:总体风险可控》等。
六是就事件本身对策方面展开分析评论。如南方周末指出,与现有的监管账户制度相比,给予购房者更多的监督权,能够有力监督开发商按照承诺进度建设并交房,避免开发商骗取监管部门的同意挪用监管账户资金。南方都市报则表示,针对烂尾楼业主集体停贷,银行应积极作为,以合理方案解决业主的房贷展期问题。云南网表示,由业主“停贷”进行反思,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把死棋下活,让烂尾楼业主看到希望,把早日交付作为目标,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意义远比讨论“停贷”应不应该、合不合理更为重要。
(二)网民观点
此次舆情传播过程中,新闻网站、短视频、论坛、微博为事件的主要传播媒介,并多次登上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热榜,相关话题如“银保监会回应停贷事件:高度重视”(头条热榜第25名 阅读量1313万)、#银保监会回应停贷事件#(微博话题阅读1.7亿 讨论5849条)、#谨防烂尾楼盘停供风险扩散#(微博话题阅读1.3亿 讨论1.7万条)等,舆论讨论热度较高。舆论反馈来看,网民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讨论房地产方面问题,包括期房风险、房价过高等,
如“哎,我去年买房,说今年十月份交付,现在心里满是担忧,要是烂尾楼,这辈子的奋斗就是个笑话了”“消费者是唯一受害方,彻底取消预售制”“所以说再贵都要买现房,期房不考虑”“房子实在价格太离谱了”等。
二是希望有关主体部门能够尽快解决,如“旗帜鲜明的支持烂尾楼业主维权”“希望银行不要回避责任”“希望政府能协调解决房子问题,还老百姓一个公道”等。
三是对业主表示理解与支持,如“我们当地的政府也是说保交楼,几个月过去了,工地几十个人敲敲打打忙着封顶,不知道何年能交付”“到处契约精神,道德绑架,请问延期交房违约金谁来承担”“老百姓太苦了,倾尽财力买了房,还烂尾”“确实开发商违约在先、银行过错在先,购房者停贷属于紧急避险,以避免遭受更大经济损失”等。
四是从法律角度,对维权行为的有效性展开讨论,如“最高法有判例,房子烂尾,业主有权断供”“这样的报团停贷,无法律依据”“业主可以适用民法典不安抗辩权中止履行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
五是对银行方面发出负面言论,如“银行收不回贷款,会不会破产”“银行必须与房地产开发商共同承担风险”“银行的回应,冠冕堂皇,冷漠无情”等。
六是对监管部门产生质疑,如“专款监管的义务在谁那里?履行了么”“银行的资金监管出问题,房地产的资金监管形同虚设,那么还有什么地方的资金也没监管呢,下个爆的在哪”“楼盘停工的怎么不去管管呢”等。
四、风险研判
一是具有潜在社会稳定风险。从舆情发展来看,事件由单个楼盘业主逐渐向全国多地蔓延,舆论空间也有网民对如何“合法停贷”倒逼相关单位解决烂尾问题“出谋划策”,后续不排除有更多地方楼盘业主声援或效仿的可能。另外,据媒体报道,“重庆一楼盘业主开始‘强制停贷’后,开发商表态将积极复工”,相关信息也会增加部分业主“抱团停贷”维权的信心,若维权者由此形成“按闹分配”的思维模式,则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稳定,进而加大当地政府的应对压力。另外,业主停贷也造成一定的舆论恐慌与负面情绪蔓延,叠加反复疫情下,除了影响金融、房产市场稳定外,也会向社会层面延伸,成为对社会稳定的不可控变量之一。
二是银行系统、房地产开发商等关联主体面临信任危机。
目前,舆论普遍认为,银行违规放贷、相关部门对于预售资金监管不到位,导致出现资金挪用、滥用、非法转移等问题造成项目的烂尾,对于商品房预售制度的质疑声也较大。一方面,从银行方面来言,叠加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等负面舆情事件,强制停贷或造成部分储户关于“资金流动”等方面的恐慌与担忧,增加舆论对银行系统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此前,民众已对房地产高房价、预售制度等产生不满,烂尾楼业主停贷使网民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得以发泄,借此“现身说法”表达不满或对烂尾楼业主进行声援,舆论浪潮下,也会消解购房者尤其是对购买期房的信心,房地产市场的信任危机短期内恐难修复。此外,据媒体报道,发出“强制停贷告知书”的楼盘业主,对楼盘停工或烂尾的原因,指向银行违规放贷和监管缺位导致预售资金被违规挪用,而这两点均与监管部门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尽管目前舆论要点主要集中于银行、开发商方面,但仍需防范后续舆论将焦点向监管部门延烧,增加其舆论处置压力。
三是极端言论炒作风险出现苗头。一方面,舆论场中不乏出现煽动性言论,扩大网民对开发商、银行及监管部门的负面及对抗情绪,增加舆论场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舆论场也出现少数极端言论,有网民将此事与“次贷危机”“经济危机”相关联,甚至以此对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攻击,不仅对民众造成一定的恐慌,也严重抹黑我国形象,需要关注。
五、总结
当前,满足业主“促复工、保交付”诉求是解决此次停贷风波的核心。对于项目而言,政府有关部门需主动做好摸排工作,积极盘活问题项目,加快推动项目复工;对于房企而言,也需积极自救,减轻流动性压力;对于银行及监管部门而言,则要强化落实监管责任,对开发商预售资金做严格监管,避免出现资金挪用、滥用、非法转移等问题。
尽管目前银保监会对停贷事件进行回应,但一方面,由于事件波及范围广、潜在不确定性影响大,社会舆论关注度高,另一方面,事件仍在进一步处理,且涉及民生、经济等多个核心方面,后续的事件进展或影响舆论走向,建议有关部门保持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