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舆情
西安舆情监测系统 西安舆情监测公司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关键词:邵阳学院、博士
一、概述
7月 16 日晚,认证为“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的博主“Jim 博士”发文质疑湖南邵阳学院花费 1900 余万引进 23 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博士不合规,引发舆论关注。7 月 18 日,湖南省教育厅人事处回应记者称,“我们已经关注到了网上的相关舆情,正在与邵阳学院衔接处理”,舆情出现第一次较大波动。7 月 19 日,随着#邵阳学院砸 1800 万引进 23 名菲律宾博士#(阅读量 2.7 亿)、#校方回应花 1800 万引进名菲律宾博士#(阅读量 1.5 亿)等微博话题登上热搜榜单,相关舆情信息快速传播,并于 19 日 8 时达到舆情峰值。目前舆情仍在持续传播。
据数据平台监测,7 月 16 日 0 时-7 月 19 日 16 时,网络中关于“邵阳学院批量引进 23 名菲律宾高校博士事件”一事的传播量为 65917 条。主要信息来源为新闻网站平台。
二、数据分析
(一)信息来源
从信息来源分布来看,此次事件中,新闻网站成为相关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占比 48.17%;其次是论坛平台,占比21.19%;微博平台占比 15.95%;APP 占比 12.78%;其他平台有少量信息分布。
(二)调性分析
监测时间段内,相关事件的调性以中性倾向为主导,中性信息占比 78.49%;负面信息占比 21.11%;正面信息占比0.40%。
三、舆论关注
(一)媒体关注
在媒体方面,央广网、环球网、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网等多家主流媒体针对该事件进行客观情况报道,相关新闻报道如《邵阳学院花费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高校博士?校方回应》《邵阳学院花费18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高校博士引争议》《巨资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校方:权宜之计,对升级为大学有帮助》《湖南一学院砸1800多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22名“自产自销”》等。个别媒体针对教育制度等方面发布评论性文章,例举评论性文章如下:
界面新闻《邵阳学院批量培养海外在职博士,背后有哪些制度诱因?》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要想真正吸引和延揽高端人才,就应准确理解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至关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战略实施。要以人为本,把人才放在第一位,真正围绕人才开展工作。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千方百计延揽人才,敢为人先利用人才,换位思考服务人才。要认识到人才工作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不仅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呵护和利用,真正做到人尽其用。毫无疑问,邵阳学院的案例折射出当前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认识和观念还需要纠偏,避免人才培养和评价唯学历论,甚至脱离人才工作的初心本意。要认识到行行出状元,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序列和职业赛道,对人才进行差别化管理与服务,才能让人才真正脱颖而出。
(二)网民观点
相关舆情引发网民较大关注。相关信息在微博、百度等平台形成热度话题,舆论讨论热度较高。其中#邵阳学院砸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阅读量2.7亿)、#校方回应花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阅读量1.5亿)等微博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榜前三;今日头条平台“校方回应花2000万引进菲律宾博士”等词条位列头条热榜第15位;抖音平台热榜话题“高校回应花2000万引进菲律宾博士”总播放次数872.7万,位列该平台热榜第18位。
经梳理,网民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该校这种做法是一种“自产自销”的行为,且质疑存在腐败情况。如“公然搞学术腐败做假”“光明正大的腐败”“利益集团报团取钱,共同富裕”“徒有虚名的变相给自己增加福利待遇,另一种腐败”“还花巨资引进,好像有那个学校和它抢似的不花巨资就抢不来,别说巨资引进了,你就说不续聘了,你看那些水博跳不跳脚,真是挖空心思搞腐败,没有一点廉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玩的溜,就是骗补贴”等。
二是表示此举属于高校“常规操作”,不足为奇。如“说句实话朋友们,这种事情,在高校很常见呀。要有心理准备”“这样的事情很多啊,哪个大学经的查”“中国特色,正常操作”“常规操作,很早就有了”“这一看就是学校为了评硕士点,都默认的”“有没有一种可能,大多学校都有这种操作”等。
三是认为邵阳学院事件属于无奈之举,需要思考事件背后原因。如“要从制度上找原因,深挖教育制度的弊端”“对事不对人,应该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而不是疯狂吐槽”“但是博士一般不会来我们邵阳,这也是学院为求发展的一个无奈之举吧”“邵阳是个小地方,没那么多高校博士愿意来,如果觉得待遇很好,那请问哪位博士网友愿意来提高一下邵阳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止这一所学校呢!地方二本的困境”等。
四是不满湖南教育系统自查,猜测结果“重拿轻放”。
如“怎么严厉?给个警告,下不为例(因为全国这样的事情多了)”“别对调查结果报什么希望”“调查个鬼,他们会不知道,既然众韭菜关注到了这个事,无非是要花些时间研究研究该怎么回应这个事!”“牵扯的部门可有点多,估计罚酒一杯吧”等。
(三)大V观点
相关内容引发网络大V各抒己见,整理部分观点如下:
@老徐时评(独立评论人)
这种骚操作,其实就是在骗取国家的教育科研经费!有了这种捷径,谁还死磕科研呢?有这样的漏洞,是对很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老师的不公平。劣币驱逐良币,最后都是一些投机取巧钻空子走捷径的人提前取得博士学位,混得风生水起,那些认真钻研学问的老师反而评不上职称被淘汰。
@奥卡姆剃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学院动机很好理解,学院升格有师资要求,相对于职称,更重视学位,“博士”比“硕士副教授”更受欢迎。国内学历教育虽然问题不少,但博士的进出门槛还是守住了的,博士大体靠谱,而且比较稀少。博士进大学当然得挑一挑,地方学院基本拿不到课题,科研环境和经费很差,博士进去就基本废了,所以是不放在眼里的。这种学院的年轻教师以硕士为主,而且毕业学校都很一般。怎么办呢?只能鼓励本院的硕士教师考博,但这些人普遍够不上国内大学博士,去国外三流大学混个博士名头就成为了一种选择。
@廖小利(知音网《名家专栏》特约专家)
看来这些高校不管学生培养的质量,一直忙于学校的升升格。只要能达到目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唯独忘了教育的初心。出现这种怪状的根源恐怕还在于我们教育管理部门的考核机制,建议我们的主管部门,不能光制定规则;也要看规则的落实的质量情况;把监管做到位。保证学校的数据的真实性与含金量,没有水分在里面。
四、舆情研判
(一)教育公平再被提及,不良言论影响恶劣
邵阳学院批量引进23名菲律宾高校博士事件引起社会关注,也再次将公众的视线拉回到教育公平的问题。有网民发言“校方花钱公派教师到菲律宾的私人学校,然后再花钱把人引进来,这三年还正是疫情期间,估计这些‘博士’,连国门还没出就毕业了,却在国内成了‘海归博士’”。这与国内考研和攻读博士相比,无论从时间上还是难度上都过于简单快捷了,给国内读博人士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事件已然引发公愤。
一直以来,教育公平问题都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焦点。据爆料,在湖南,这种现象并非邵阳学院一例,也非邵阳学院首创。网民以小见大,不单单对当地行径进行冷嘲热讽,更涉及到国家体制、政策,此类言论是不安定的导火索,加剧社会不满情绪的蔓延。
(二)教育环境受质疑,延申多层面风险问题
从多个政策文件中来看,教育部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着较高重视程度,近几年,高校教师的博士率依然是评估的核心指标,此政策的变形导致国内教育环境颇受质疑:一是政策变形,国内高校环境受质疑,有网民认为“这种纯粹满足于评比指标式的畸形引进形式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对学校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直接导致了邵阳学院出此“对策”,此外爆料中其他地方的相似问题让舆论表现出对国内教育环境的不信任情绪,需要警惕。二是政策变形导致落后地区发展恶性循环。以该事件为例,邵阳学院在海外批量培养在职博士中存在专业不对口、培养时间短、质量不高等问题,对后续学校发展也会造成一定阻碍,学校发展一旦受限,优质教师资源也会进一步短缺,限制学校综合竞争力的上升。循环往复,学校发展陷入恶行循环。此情况并不仅限于邵阳学院,也适用国内其他落后地区高校。三是涉事高校作风问题被重点讨论,地方形象受损严重,此事曝出后,网民一方面惊叹邵阳学院的“骚操作”,另一方面对当地是否存在腐败问题展开讨论,其中人才选拔机制是否存在着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当地是否涉嫌钻国家补贴的空子等讨论较多。此外还有网民认为当地教育思想、格局存在问题,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根深蒂固。此部分评论占比较高,极大的损害了当地教育形象。
五、现象背景浅析
(一)政策·硬性要求
根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以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办法来看,无论是学科队伍,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对博士学历人才人数及占比提出明确要求,因此高校想要突破当前办学资历,把握“人才”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反观现实,国内博士生培养短则三年,多则七八年,总体培养时间及成本远超高校所能承受范围,这种环境倒逼高校另辟蹊径,采取如邵阳学院的“速成”办法,快速培养博士学历人才,导致出现此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据悉,邵阳学院某二级学院院长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该言论也佐证了该点。
(二)行业·“潜规则”
长久以来,高校申报硕博学科点的热情呈现只增不减态势,究其原因来看,高校为谋求更大发展,获评各级重点学科以及获得更高级别教育补贴专项资金,成功申报硕博学科点系最优解。根据上述涉政策方面解析,部分高校为快速达到申报条件,往往会选择“速成”办法。据上游新闻报道,湖南省内多名高校教师透露,在湖南,这种现象并非邵阳学院一例,也非邵阳学院首创。不仅如此,网民将此类博士培养称为“水博”,不少网民表示“水博”现象在全国二本类普通高校相当普遍,系审评硕博点的“常规操作”。由此不难看出,“水博”现象早已成为高校间默许的“潜规则”。
(三)地方·人才吸引力弱
据新京报报道,邵阳学院体育学院院长陈日升表示此前学校在对外引进博士的招聘中屡屡“碰壁”,即使高薪待遇也无法吸引人才加盟,因此不得不组织校内教师速成博士学位。因此,地方院校高薪待遇也无法引进人才加盟,人才吸引力弱的现状亟需重视,一方面二本及职业院校的人才体系存在较为严重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条条框框的要求直接影响其人才引进和留住;另一方面此类院校的课题选择、科研环境及经费相对较差,未来发展受限的境遇成为博士人才“望而却步”的原因。综上,地方院校人才吸引力弱也逼迫院校走上培养“水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