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舆情
西安舆情监测系统 西安舆情监测公司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数据时间范围:2022 年 9 月 5 日 12 时—2022 年 9 月 6 日 14 时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数据时间范围:2022 年 9 月 5 日 12 时—2022 年 9 月 6 日 14 时
一、事件概述
9 月 5 日 12 时 52 分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北纬 29.6 度,东经 102.1 度)发生 6.8 级地震,震源深度 16 公里。据网民反映,成都、重庆等地亦震感明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甘孜泸定县 6.8 级地震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截至 9 月 6 日 11:53,四川泸定 6.8 级地震已造成 65 人遇难。
事件发展中,舆情在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知乎问答、百度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多个热榜话题,截至 9 月 6 日 14 时,全网共监测到四川地震舆情 5467815 条。其中微博声量最大,为 4799813 条。
从舆情走势图可以看出,地震发生后,舆情信息迅速攀升,并在 5 日 17 时前后达到监测期内峰值,当日共产生 4248810 条舆情信息。地震信息在 5 日持续处于高热态势,网民讨论度高。6 日凌晨信息数量较少,当前,人员被困、救援信息的持续更新,热度虽较之前稍缓,但依然备受关注。
二、舆论要点梳理分析
(一)震后救援成为舆论焦点
地震发生后,迅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媒体方面,除报道地震最新情况外,救援情况也是主流媒体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如新京报发布报道《四川泸定县发生 6.8 级地震,目前救援进展如何?》、央广网刊文《四川省泸定县发生 6.8 级地震 国家、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央视新闻报道《国产无人机“翼龙”抵达地震灾区》、西部战区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西部战区前方指挥组抵达震中组织指挥军队力量抗震救灾》等,一篇篇新闻报道从不同层面呈现出震后救援情况。
网民方面,地震最新情况牵动广大网民情绪,如“愿受到地震波及的人们平安!救援人员辛苦了,一定要平平安安的归来”“泸定、雅安要平平安安啊”等祝愿当地群众以及救援人员平安的积极言论几乎在涉及四川地震的各类信息评论区下霸屏,整体舆论氛围持续积极。此外,大渡河一级支流流湾东河断流形成堰塞湖、四川泸定今起三天多阵雨引发的救援问题均引发舆论对救援情况的担忧与讨论。
(二)涉震谣言占据舆论一席之地
随着地震相关信息的传播,逐渐产生一些谣传信息,占据舆论场较大比重,如“地震把私房钱给震出来了”“成都男子跳伞逃生”“成都市温江区洲际银海湾小区部分楼体出现倾斜”“中德英伦联邦楼直接摇断了”等不实信息在短时间获得较大传播,一定程度造成舆论关注度分流。
不仅如此,受此前川渝地区旱情影响,“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类言论传播较为广泛,即使地震局专家对此进行辟谣,但仍有网民试图利用“旱震理论”证实情况实属,如“这样看,四川前一阵干旱、现在地震,再一次证明了旱震理论是对的”“建议关注旱震关系理论,为地震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等;还有部分网民联系近期突出现象如所谓“地震云”“四川绵竹上空疑现大量蝙蝠群”等认为是地震预警信息,相关言论如“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前,动物们往往会反应异常,一定要重视啊。”“事出反常必有妖”等。
(三)“地震+疫情防控”引发新一轮讨论
泸定地震造成成都、重庆等地震感明显,而此次地震正值成都等地疫情静默管理期间,部分网民反映下楼紧急避险时遭遇阻拦,如“地震了,成都某高风险小区的居民想跑出去避险,结果大门被锁。防疫人员拿着喇叭狂吼:‘我问你,大楼倒了没有?’”“我们单元有确诊,单元大门都被铁链锁了,根本跑不了,下午都吓死了要”等。
相关情况引发网民热议,进一步引发网民对疫情防控的讨论。部分网民强调生命安全大于疫情防控,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应当优先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如“保护生命优先!活着最重要”;部分网民认为个别防疫工作者疫情防控执行不知变通,对其漠视生命表示不满,如“有的防疫人员像僵尸一样,没有自主思考能力,就只知道服从命令”;部分网民借此嘲讽和攻击国内疫情防控,如“抛开危险不谈,抗疫才是正事”“救援人员是不是也该持 48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进入震区救援呢”等。
三、问题与应对
(一)防疫再受质疑,防震防疫需并重
泸定地震致多地有明显震感。当前,四川正处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多地网民反映下楼避险时受阻,并就此舆论展开对疫情防控的讨论。网民强调生命重于防疫,质疑突发自然灾害下防疫的必要性,认为个别地域防疫人员重视“帽子”、漠视生命。此外,各类嘲讽言论也较多,如“救援人员是不是也该持 48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进入震区救援呢”等。相关情况导致地域疫情防控备受质疑,舆论场秩序混乱。
面对突发情况时应优先保障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同步督促隔离人员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做好防护,安全撤离;避难时,应尽量减少聚集和接触。针对疫情高风险场所,有关部门在灾害结束后,应及时做好疫情传播风险评估,做好后续处置工作,尤其应特别注意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预防。
(二)官方辟谣难度高,权威发布和严惩双管齐下
此次地震发生后,在各类灾情通报、救援信息的间隙,谣言信息占据一席之地。其中“网传成都市一小区部分楼体信地震出现倾斜”“网传四川地震男子高楼跳伞逃生”等谣言在官方回应后逐渐消弭。但“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相关言论在官方辟谣后仍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网民连带官方震前对“绵竹现大量动物群聚飞行属正常形象”的辟谣,对官方辟谣表示不认可。此外,从近期多个事件来看,部分辟谣内容中提到的所谓“专家”也在逐步消耗舆论信任度。
一是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协同联动,发生重大网络谣言事件时,联合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澄清事实,回应群众关切。二是根据当地情况,加强与社会团体、媒体平台合作,深耕特色,联合策划推出精品内容,打造科学辟谣品牌。三是加大造谣传谣行为惩治力度,着力解决旧谣言反复传播、新谣言层出不穷的问题。
(三)后续工作压力大,多策并用救助民生
一是天气、余震等次生灾害增加救援难度,近日,泸定县多阵雨天气,降雨天气导致次生灾害风险较高,也给道路交通、救援等方面工作增加不利影响;二是捐赠物资使用透明不足成隐患,当前,泸定地震灾区面向社会接收捐赠,随之而来的捐赠物资使用透明度等问题将成隐患,相关问题将严重伤害公众对官方的信任度。三是灾后重建工作艰难漫长,灾后重建工作内容包括群众过渡安置、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房屋维修加固、地灾防治、环境修复治理和心理援助等等,相关工作时间跨度长,任务艰巨,考验干部们的毅力和担当。四是“灾难娱乐化”或再次出现,川渝此前高温热害形势严峻,网络上却出现了“川渝人民要哭了”“火盆还是红油锅底”等“灾难娱乐化”的现象,引发舆论反感。此次四川突发地震与高温热害灾害间隔不远,研判此类现象或会再发。
首先,认真落实地震应急预案,做好余震防范应急准备工作,注重落实地震避险措施,严防震情疫情风险叠加,同时督促救援人员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将灾害影响降到最低。其次,严格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使用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好入账登记、出账跟踪、公示公告等制度,确保捐赠物资公开透明、物尽其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最后,强化网络监管,加大对网络短视频、地方媒体的监管力度,谨防部分媒体和网民为吸引关注度和流量,将灾难二次加工和解读,对严肃事件进行娱乐化、低幼化解读,从源头强化网络视听导向和价值引领。
四、总结
目前,网络涉及四川泸定地震的总体舆情热度保持高热传播态势,总体舆论环境呈现积极健康。当前救援受灾群众是首要任务,当地需有力有序组织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同时要加强震情监测,注意防范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妥善做好受灾群众避险安置等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