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网络舆情信息

怎样写好网络舆情信息
11/24/2019 No Comments 舆情专业文献 admin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根据部务会和培训班的安排,今天上午的第二节课,由我和大家共同来学习、探讨舆情信息的写作。对于舆情信息,大家可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听说过、见到过,但真正动手写过的人并不多。本次培训班上,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堂课呢?我想,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舆情信息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舆情信息,是指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文字材料。开展舆情信息工作,就是我们收集、整理、报送民众对社会新近发生事件的看法、意见、建议的这样一项活动,而且重点是一段时期内带普遍性、典型性和倾向性的社会舆论和思想。从这个角度讲,做好舆情信息是我们每一位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第二,各级党政以及宣传部门对舆情信息看得很重。舆情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领导决策服务,它是党委、政府关注民生、联系群众、了解民意的桥梁。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党政以及宣传部门对舆情信息工作都非常重视,要求十分严格,迫切希望通过舆情信息掌握到各方面的社情民意,以便于为决策、施政提供参考。为了做好舆情信息,中宣部设有舆情信息局,省、市宣传部门也有相应的工作机构。今年5月,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分别召开了舆情信息工作会议。在全市舆情信息工作会议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红一再强调,在宣传思想工作整个考核体系中,舆情信息是为数不多的以上稿量、采用量这些硬指标进行考核的工作,必须以工作成效论英雄。今年,岳阳被定为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市委宣传部下达我县舆情信息的基数任务是120条,就是说至少要120条,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就会影响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的考核全局。第三方面,我县舆情信息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县舆情信息的整理、报送主要是我们宣传部的同志在单打独斗,还没有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局面,去年我县新闻宣传上稿1200多篇,位居全市第一,而舆情信息排名却非常滞后。很大一部分宣传思想工作者、办公室的同志还不知道舆情信息是怎样一种文体,甚至把舆情信息与新闻消息、通讯以及工作典型材料混为一谈,平时工作中也很少关注,致使一些很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没有及时报送。为扭转这种局面,今年5月,宣传部下发了专门的文件,但是,仍然没有引起各级各部门应有的重视,仅有一部份单位报送了舆情信息的主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教育局、财政局、向家镇、冬塔乡等单位虽报送了信息,但主要是工作信息,而不是舆情信息。由此可见,我县舆情信息工作的差距还相当大,必须广泛发动,增强工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下面,我就本人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粗浅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首先,请大家看到印发的范文,在讲课提纲的6、7、8页,为大家准备了5篇范文。第一篇《人们认为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有三个有效途径》,标题之后的第一段话,主要是介绍提高人大代表的重要意义,然后用一句过度性的话引出下文,接下来用并列方法提出三个方面的途径。
第二篇《民间“修谱”现象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关于修家谱,大家都见到过,但可能没有对其负面影响作过系统的调查和思考。信息中的开头部分,也可以说是导语部分,先作背景交代,而且肯定其积极意义,之后自然而然地引出负面效应。主体部分用统分结合法表现各个方面的负面效应,也就是围绕修家谱的负面效应这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去表明观点。结尾则是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后面三篇都摘自中宣部舆情信息局的《舆情摘报》,《灾后重建群众总体满意但仍需改进》、《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继续引发人们热议》、《央视手机短片《历史上的今天》上线播出》,既省去了导语,也没有结尾,开篇就直奔主题。概括地看,这些信息都短小精悍,轻于说事,重于论事,每一篇都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去评论,表明观点,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不直接站出来说话,所说的都是群众的意见建议,作者只是收集、整理群众、网民意见后,进行再加工,形成一种的特定文章。当然,这只是一个表象性的认识,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舆情信息的概念、特征及写作进行探讨。
一、舆情信息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舆情信息。这是一个很直观的名词,“舆”是指社会舆论,“情”,是情况,综合起来说,关于社会舆论情况的信息,就是舆情信息。用专业化的术语来讲:
1、舆情:舆情是指某一个社会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也可以说是社情民意。比如说,人们对当前政府房价调控政策的看法、醉驾入刑后人们的看法、故宫失窃后人们的看法等等,还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发生后,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当然,这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很大程度上是民众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产生的诉求和表达,这样就导致同样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不同的利益群体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在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辩证的思维,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把握。
2、舆情信息工作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整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专门活动。上面所说的舆情,也就是群众的看法、意见,好比是“米”,我们只有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形成文字材料,煮成了“饭”,才构成舆情信息。
(二)舆情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区别
舆情信息是人们思想活动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发展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现实在公众思想上产生的影响,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三个方面的明显特征。群体性: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一定群体的思想活动,而不是个体的心理情绪,某一个人的说法不具代表性,只有一定范围或一定数量的公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才构成舆情,我们写舆情信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考虑,不能够以偏概全。特别是不能只看到某个偏激的看法,而忽视了普遍的意见建议。政治性:舆情信息所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对公共事件的政治态度,与执政者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我们写舆情信息,一般不要涉及娱乐界、体育界,即使要写,也要从推动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这个角度去思考。阶段性:舆情信息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削弱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舆情,要注意群众对新近发生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已经发生很久的事情则没有了意义。比如说,上半年发生的故宫失窃事件,当时是很好的舆情素材,假如你现在还去写舆情信息,显然不合时宜,也根本没有了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主要反映的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思想政治态度。比如,“我国启动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是工作信息,而“网民称赞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则是舆情信息。
过去工作中,我们所接触的主要是政务信息和新闻消息,认识舆情信息,必须把它与这两类信息进行比较。
1、与政务信息的区别。首先是关注点不同。政务信息是指有关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信息,一般是向决策者提供某个具体社会事项的基本情况,包括某个方面的工作动态、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事件的本身。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所写的信息,基本上是政务信息,重在推介或向社会介绍、公布发生了什么事件,取得了什么成果。而舆情信息则要跳出事件本身,重在反映事件发生后人们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认识意见,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事项引起的思想动态。比如,某煤矿发生了特大矿难,政务信息主要是反映有关矿难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原因、善后处理等有关情况;而舆情信息主要反映的是干部群众对矿难的关注、议论及思考,广大矿工及其家属的思考状况等。其次是工作面不同。政务信息一般是就某地某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反映,具有一定的属地性,比如城关镇的同志不会反映其他乡镇的情况,民政局办公室也不会就公安局的工作动态去写信息;而舆情信息由于所反映的是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只要是公众关注的,并且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的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由此而产生的看法,不管他涉及哪个部门、哪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去写,都可以作为舆情信息的素材。
2、与新闻的区别。两者所反映的都是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意志和愿望,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形势和各种事件动态。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是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而舆情信息主要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新闻受众是社会公众;而舆情信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党委、政府的决策者;
三是新闻具有公开性;而舆情信息具有内部性,不宜公开发布;
四是新闻是说事,作者不直接表明观点;而舆情信息虽然也说事,但所说的是人们的思想、看法、意见,作者要用自己的笔触表明群众的观点。
(三)舆情信息的分类
常用的四类:
1、思想反映类信息:这类信息主要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部署出台前后的思想动态;广大干部群众在一个时期内对国家和地方形势的看法;广大群众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反映等。如《中央高层8个月三次研究部署社会管理问题引网友热议》,《干群希望对“醉驾入刑”执法由高压转入常态》、《舆论热议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带来的四大启示》、《干群希望城市建设别总吃文化的老本》等。
2、分析类信息:分析类舆情信息要有理性的深度,此类信息是对某个专题性、阶段性或综合性的舆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出对策建议的信息。编写这类信息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总结,归纳升华,把握态势,预测走势,突出思想内容的深度性。如:《公车治理要舍得“自断臂腕”亟需立法保证》、《日放弃核电扩张应该引起中国深刻反思》、《干群希望记者走基层“身入”更要“心入”》等。
3、调研类信息:调研类信息要突出对策性,此类信息一般是对某一问题的反映。内容上一般要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建议,如:《旱情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专家提醒“伪文化”之害甚于黄色“文化”》、《网民期待更多“民声微博”解决百姓诉求》、《调查显示:91%的人支持高校结盟实现资源共享》等。
4、工作动态类:工作动态类舆情要突出时效性,一般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动向为主,以实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要价值取向,开门见山,一事一议,尽量做到简明扼要。一般来讲,工作动态类的舆情信息写得不多,即使要写,也要侧重反映宣传思想领域内的工作。如《江西督查政府网站“老死空”现象将约谈分管领导》,《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将启用》、《“2011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专家论道把脉献计》等。
二、舆情信息的结构
在座各位大多是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或者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文字材料写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较高的水准,但由于过去基本没有涉及舆情信息的写作,对其写法感到陌生。其实舆情信息的写作并不难,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几篇范文,已经对舆情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分析舆情信息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舆情信息的标题,要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观点,让人一目了然,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哪种标题,要根据信息所表达的实际内容来确定。
(1)直述型:这种类型的标题在标题中直接点明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这是舆情信息中最常见,占比例最大的类型,如《社会各界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反响热烈》、《民众认为XXX势在必行(亟待解决)》、《基层反映XXX问题不容忽视》;《XXX引发争论》等。
(2)总结归纳型:这种类型的标题通过对舆情信息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以特点的形式表达出来,简明醒目,使它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如《“五盼”思想折射出农村群众发展心理》、《当前新农村建设呈现五大新特点》;《基层干部群众对XXX反映不一》。
(3)评价建议型:这种类型的标题对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作出评价、判断或提出中肯、可行的对策建议,常用“应”、“要”、 “建议”、“影响”、“值得关注”等形式来表达,以引起领导关注。如《要重视“两欠”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彼强我弱”的问题》、《要注意小学生思想成人化倾向》、《我国文化市场“价格虚高”现象值得关注》。
(4)趋向预测型:这种类型的标题主要用于前瞻性、预见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常用“态势”、“苗头”、“预测”等表达形式。如《二季度社会舆情将继续保持积极平稳态势》、《专家预测我国明年网络游戏规模近90亿元》、《专家预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将连续两年保持低增长水平》等。
(5)题文承接型:就是用舆情信息的第一句话作标题,如《今年宣传思想工作有“六个新变化”》,正文则直接承接标题,用一、二、三、四等写下来。
一个好标题的要求:
一是鲜明。什么是主题,观点是什么,从标题上必须直接反映出来,如《民营企业家盛赞十六届五中全会》、《人们对近期物价上涨表示担忧》;《群众热烈欢迎XXX》、《基层干部群众对XXX表示愤慨(极为不满)》
二是准确。即准确反映舆情信息的内容,如《开学之初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标题直接反映了一个特定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情况,若把标题改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标题的内涵显然模糊了,确定性就明显降低了。
三是新颖。使读者耳目一新,使人看了标题就会产生读下去的兴趣,如《干群希望记者走基层“身入”更要“心入”》。
四是简明。标题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五是独特。抓住舆情信息内容中最有特点的东西,避免概念化、一般化。
2、导语。就是舆情信息的开头,具有提示主题,引出舆情信息主体的作用。开头写得好,效应在全篇。导语要以精炼的笔墨,反映舆情信息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很快把握舆情信息的主题。导语不是舆情信息的必需要素,对篇幅较短的舆情信息,可以不用导语。
一是叙述式导语。简明扼要地交待事情发生的背景,引出信息的主题。如《建议多报道“两会新会风”》,开头部分:今年“两会”出台了多项新措施,力争在会议期间不给北京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干部群众一致叫好。
二是议论式导语。通过议论的方式提示某种现象和问题,并表明所持的立场态度,以加深读者对舆情信息价值的认识。如《部分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匮乏》:“现在一些地方乡村的文化设施相当匮乏,这不仅影响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会对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是概括式导语。用一两句话,高度集中地概括出舆情信息的主要内容。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引起热烈反响,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受到高度评价……”起到强调主题的作用。
3、主体:是舆情信息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舆情信息质量的关键部分,主体要运用充分的事实材料,把舆情信息叙述和阐释清楚,信息的主体部分一般文字较长,具体写法有相应的格局,但没有僵死的条条框框,关键是要突出主题,围绕主题讲清需要阐述的问题,就象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一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主体的表现方法主要有三种:
顺理成章法:即在整体布局上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沿着一条线索来写,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使人看了感到有头有尾,事情交待得清清楚楚,中间没有线索的间断。这种方式显得晓畅明白,眉目清晰。
并列表现法:就是将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以及几个事物并列起来,综合表现一个主题思想。
统分结合法:就是从丰富的舆情信息事实中提炼出一个主题思想,然后将这个主题分解为若干个论点,接下来分别用各种材料来说明这些具体论点。
4、背景:是舆情信息的一个结构要素,舆情信息不一定都要交待背景,但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对舆情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背景材料一般可分为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和注释性材料。运用背景材料要围绕主题、灵活穿插,用语要简洁明了。要注意针对具体情况适量运用背景材料,如果需要说清楚的,就不惜笔墨,一一阐明;反之,就可少用甚至不用背景材料,防止喧宾夺主,淹没舆情信息的主体。
5、结尾。结尾是对所反映的舆情事实加以归纳,得出最终的观点和结论。它是全文的概括、总结,起到呼应标题,深化主题,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结尾并非舆情信息必需的要素。
三、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四个重要环节
从事舆情信息工作,最难的是收集舆情素材,要完成一篇舆情信息的写作,搜集舆情可以说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工作量。怎样才能掌握到舆情,并迅速编写成舆情信息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大局、大事、大势”,始终从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角度出发,着重抓好四个环节。
(一)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我们知道,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这些场所去寻找。
一是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特别是网民评论、博客等,直接表达了网民的意见,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从媒体收集舆情要注意三点:
第一,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
第二,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
第三,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二是从工作中收集信息。各乡镇和公、检、法、工商、教育、城建等部门,工作中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对了解社情民意具有较大的优势,所涉及的问题往往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因此,应当成为我们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重点。
三是从民间收集信息。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大家都工作、生活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要树立强烈的民本意识,同广大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有时群众在言谈中不经意的几句话语、或者是某个观点,就是很好的舆情信息素材,大家善于从群众的言谈中收集信息,及时把群众的观点意向,向上级反映。如上半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时期,我通过与群众聊天,了解到广大村民非常关注村委会换届选举,虽然在选举过程中有些地方可能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行为,但对于村委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这种制度却是普遍赞同的,由此经过总结整理,写出了《广大村民盛赞村委会换届选举充分发扬了民主》的舆情信息。
(二)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般规律。比如,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后,民众必然会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漠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有的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例如国家在出台新的重大政策措施之前,一般要组织相应的讨论,通过媒体营造氛围。这时不同的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我们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房地产价格攀升问题,早已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经成众矢之的。近期以来,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各地相应出台了抑制房价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我们要善于观察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三)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同的,我们要从三个不同角度去分析,把握舆情。一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矿难中死亡矿工的家属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反映舆情?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运用辩证思维,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二要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写不出好的舆情信息。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群体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质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三要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政治态度。比如,对医生收红包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民众对医生职业道德的不满,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医疗改革的失败,从而使民众对国家管理体制产生了不满。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舆情信息,也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四)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关键在于选择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如何选择切入点?首先要有敏锐的舆情意识,善于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在人们街头巷尾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要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需要有责任心,还需要有灵感。灵感从哪里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对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映”的舆情信息。对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已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办法。
四、舆情信息工作的重点和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一)舆情信息的侧重点
前面我们讲到,舆情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领导决策服务,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三个方面的特征,由此决定了我们在撰写舆情信息时必须要把握好侧重点:
1、党和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活动的舆情。(十二五规划开局、四化两型、五市一极建设、两会、党代会、庆祝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
2、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和动态动向方面的舆情信息。(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敏锐捕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3、社会热点和重大突发事件。(密切关注物价房价、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劳资冲突、司法个案、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热点,及时反映基层看法意见和要求。密切关注由社会热点难点引发的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及时报送各种重大自然灾害舆情,比如说6.10洪灾发生后,广大群众对县委政府及时组织抗洪救灾的思想反映;还有动车事故引发人们的思考和看法等)
4、境外重要媒体和港澳台涉华信息。(及时反映境外舆论对我国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国际地位作用等方面的评论,反映境外舆论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决策等方面的评价议论。如:日媒积极评价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美国研究报告认为:未来10年中国赴美投资高涨、国外舆论称中国电荒或拖累经济、美记者提出中国互联网国家形象传播要注意的问题、京沪高铁月底开通引外媒热议等。
(二)需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一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报送舆情信息,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5月份宣传部下发的舆情信息专题文件中要求各单位每月至少要报送5篇信息,这个任务其实并不难,关键是大家要有心,同时要认真琢磨舆情信息的写法,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对大家报送的信息,我们会及时上报到市委宣传部和省委宣传部,定期通报情况,并建立奖励机制。
关于提升舆情信息质量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通过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把握群众的关注点,挖掘有价值的新信息、好信息;其次是要准确反映客观事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多领域、多角度的信息服务;三是要精炼。要从选题策划、文字撰写等方面深思熟虑,形成良好文风,反复推敲,精心提炼,文字简约,拿出精品力作,而不是“过得去就行”,甚至应付了事。特别是信息的标题要有新意,有吸引力。
二是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关系。舆情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报送不及时就没有参考价值、采用价值。有句俗话说,“舆情信息,当天是金子,隔天是银子,第三天就只是石子了”。因此,报送舆情信息,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一定要做到迅速捕捉,快写快报。大家要时刻保持工作敏锐性,密切关注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舆情的重要变化,思想理论领域的最新动向、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群众的思想反映,收集整理后在“第一时间”形成舆情信息,并且即写即报,通过电子邮件报送到宣传部邮箱(pjxwxcb@163.com),邮件主题以信息“标题+单位+作者”的形式(如: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七一讲话后,我在当日下午即报送信息:网友认为“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三件大事’”彪炳史册 平江 谢慎之),以便于统计。实效性主要是指报送的舆情信息要客观真实反映群众的思想和社会舆论倾向,能够对领导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避免言之无物地空谈。
三是报喜与报忧的问题。信息工作中的“报喜”与“报忧”,实质上是处理好报送正面信息与报送负面信息的关系问题。报送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说真话,道实情,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忧兼报”。报喜信息不粉饰夸大,报忧信息不掩饰诿过。报送负面信息时,除对某些特定信息外,可多报一些没有明确指向性,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类信息。如《英媒认为:通货膨胀恐惧将危害中国经济》、《过早步入“成人世界”少儿教育应引各界警觉》、《经济数据成牟取不当利益筹码,“数据反腐”已成反腐新课题》等。
四是服务上级与服务本级的关系。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包括两个层次:首先,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具体决策者,其次,本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具体来讲,服务上级就是大家编写的信息完成后,通过县委宣传部上报到市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甚至是中宣部,其中的优秀稿件汇篇成《舆情摘报》,呈送给各级领导,供领导参阅,其实这也是我们向上级领导反映基层民意的有效渠道。服务本级,就是我们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本单位工作的社情民意,为领导提供信息服务。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既要为上级服务,也要为本级服务,二者不能偏废。在为上级领导和部门报送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舆情信息的同时,要根据本级领导决策和工作实际的需要,收集报送区域性、典型性的舆情信息。比如说,当你发现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单位的某项工作产生了普遍的看法时,就应该主动调查,经过认真全面地收集整理后,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专门的信息上报给领导,以引起领导重视,从而使特色工作进一步深化,或者是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我们不要小看一篇信息,很有可能通过一篇信息,及时提醒了领导,避免了单位在决策、工作中的失误,这既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争取领导对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上是我对舆情信息写作的粗浅体会,由于本人接触这项工作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没有什么好的经验,讲得不好,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积极参与舆情信息的写作,并多加强联系和沟通,共同促进提高。
谢谢大家!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